第242章 军制(2 / 2)
“仆二十有九,年后则至而立。”
“尚还年轻,你早前於玄麾下做主簿,知悉军务,我欲擢你为主簿。”刘义符笑道:“只是你与良驹他们不同,功绩不显,我也不可因私废公,无功赏。”
作为降僚,除实打实的军功之外,郭行於司隶行文僚、於河东行主簿之事,不足以征拨为征虏主簿,派遣去地方歷练一段时日,熬一熬资歷,来时提拔,合乎情理。
“仆志小才疏——恐负世子所望—”郭行受宠若惊,惶恐道。
刘义符观他作態,哼笑了一声,拉著他的手,笑道:“我又不欲令你作萧相子房,再者,萧曹二相隨高祖起事前,也不过县中功曹,寧朔將军四品职,你乃玄之主簿,起点不输二相,尚未施展才干,何必先行自我否决“
郭行愣了愣,一时哑然。
“江公手下缺人,我打算让你去他身边做事,要求不过两点,勤学博见,你也可趁此习悉土断之法,来日隨军收復失地,正值用文之地。”
言罢,沉寂在原地良久的郭行嚅了嚅嘴,眼眶泛湿,鼻腔一热,感激涕零道:
“仆—定不负世子厚望!”
受恩泽实在太多,郭行都不知该如何报答,他只得悉事遵从刘义符的安排,以其言为圣命,听之任之,方可报答。
刘义符有样学样的拍了下郭行的肩膀,以示勉励。
“不用著急,於长安暂居些时日,月后起行便可。”
“唯。”
刘裕喜用寒门,刘义符则稍有不同,他尤喜同蒯恩这般的草根出身,拉拢轻易,使其归心也用不著太过费力。
自然,这都是建立在品行之上,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评准,不以德才为鑑,弄得从上至下,一片乌烟瘴气。
在刘义符眼中,品行过得去,有才能,不用多,有潜力有进取的空间才最为难得。
赵玄善抚军心,郭行於其摩下做事已久,多少也明白不了,安抚地方,收拢人心於收復之地意味重大。
打下的地盘若不能巩固,看似於疆域之中,实则不然。
激励了几句后,刘义符便要打道回府,料理授田之事,以及如何安顿姚佛念这个羌献帝。
帐册中所计,长安共六万五千余户,其中汉人多为士民,算上其各府各族门中的僕役,约有三万户。
羌人还要多上数千户,这其中汉胡居杂,有些实在难以分清,册上的只能作个参照,真要一代代追溯,不知要清点土断至何时。
往前羌汉皆称秦人,入长安前,刘义符所言,尽皆一视同仁,但说归说,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这些羌民应当要散於关中各地,不可全滯留居於长安,京兆一带,受渭水所灌,不適放牧,而適农桑,本该用来播种的良田做了牧场,岂不是暴殄天物
若要放牧,京兆西北原野草地数不胜数,何至於非得待在京兆呢
秦军骑兵眾多,需马匹牲畜不假,但有更好的去处,既能够两不耽误,那还是早做分別为好,无非届时给予补偿,实在不愿离开这片京畿富庶之地,也可酌情处之。
放牧可以,可要有规划,士农工商,为保关中平定,以减轻漕运而来的血粮,绝不得因其而耽误农事。
治理关中难度不小,好在有一眾文武在旁,恰好正是大刀阔斧的良机。
稍加权衡利弊,刘义符欲策马归城与刘裕谢晦等商议一番对策。
位於身侧的郭行见刘义符离去,踌躇犹豫了许久,终是唤道:
“世子。”
刘义符偏身问道:
“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