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风纪营设立,张宗光布局(1 / 2)
沈儒昌是学社老祭酒,还是陈岳当年的引荐人。冯家的账吏更不用说,那姓冯的才在十天前刚跟张宗光喝过茶,说要请陛下开恩,“江南士族愿归附新朝,不求高位,但愿安身。”
这就是安身?
一份讲稿能送人上路。
一篇讲义能让家族抄光。
金陵的这些旧官,不是没见过血,可这种“杀给你看”的做法,还是第一次遇上。
中书省当晚就有七人请辞,理由五花八门:身体欠佳、家母病重、读书误政……哪怕是扯虎皮的也来了,说什么“祖坟动风水,不宜再留京城。”
但诏书没下。
第二天一早,张宗光就把人堵在文渊阁门口,一句话:“不许辞。”
“谁都不许。”
“你们以为把人一撂,就能洗干净?当初你们递推荐书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都别想脱干净。”
陈渊也没让他客气。
杀过沈儒昌之后,皇帝的心态变了。
那天他连早膳都没吃完,直接把人叫到乾清殿,第一句话就是:“风纪营要扩。”
张宗光愣了一下:“怎么扩?”
“编制翻一倍,兵调三成,从原左都督府调人,由制府直管,不再报三司。”
“风纪营设‘主使一人、副使三人、察使九人’,按郡设立,三人一组,各司其职。”
“选人不许出三代高门,不许曾入士林,不许与江南九大家族有姻亲。”
“我要一支真干活的衙门,不要再整那一套‘知礼识人’的老套路。”
张宗光听明白了。
这是要彻底推寒门。
从现在起,江南的官,就不是读书人专门的买卖了。
这事要是放在别的时候,早就有一堆人跳出来,说什么“僭越旧制”、“悖逆祖法”、“动摇朝纲”。
可现在没人吭声。
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这个皇帝听不进去这些。
你要是敢说“动摇祖法”,他就敢拿祖法当柴烧。
风纪营第一批新调的三十人,当天就开始编组。
李文海留在金陵,接手“主使”之位,同时被封“通政从六品”,挂制府直管衙门职。
这个职品,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可要命的是,它在制府内部挂的是“副印权”,也就是说,哪怕张宗光不在,李文海也能盖章办案。
有人质疑:“一个二十七岁的小官,凭什么拿这个?”
陈渊回了一句:“他能查账、能判案、能杀人。”
“你们谁行谁来。”
没人接话。
李文海没说什么,他回到衙门,把那块“副使”木牌收进了抽屉里,只留一句:“我先不挂。”
有人问他是不是怕。
他说不是。
“现在挂上了,一帮人只会盯着我是谁,不会看我办了什么。”
“等我办完了,该挂自然挂。”
风纪营第一项事,就是查三司后堂。
户部、吏部、兵部三大衙门,往年是江南最吃香的差事,谁要是能捞个“三司副”回来,那就是走路都能抬头三寸。
可现在风水轮流转。
查案的第一天,三司里直接跑了五个。
其中两个干脆装病,还有一个卷铺盖连夜回老家了。
留下来那几个,脸都绿的。
李文海派出三组察使,连夜搬走三司近三年往来文书档案,全送制府归档。
查的是三件事:
推荐书造假;
乡试作弊案;
盐税回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