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帝问江山与家法,实干挺身表同心(2 / 2)
朱厚照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了然。
文官集团的保守积弊,已经深植骨髓,不是一句“江山为重”就能唤醒的。
光靠嘴说没用,必须用实际行动打破僵局,让那些守旧派明白,改革势在必行。
他摆了摆手,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好了,不用再议了。”
“退朝!”
“臣等遵旨!”
百官齐声应道,躬身行礼后,慢慢退出大殿。
保守派走得飞快,像是怕被陛下叫住。
实干派则频频回头,眼神里满是担忧和期待。
还有些官员,走在中间,时不时偷偷瞄一眼龙椅上的朱厚照,不知道心里在盘算着什么。
等其他官员都走干净,奉天殿里只剩下朱厚照和那八位实干派官员。
朱厚照对着他们道:“你们几个留下,随朕去坤宁宫暖阁,有要事商议。”
“臣遵旨!”
八人齐声应道,跟在朱厚照身后,往坤宁宫走去。
宫道上的积雪还没化,踩上去咯吱作响。
夕阳西下,把众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在雪地上,像一串坚定的脚印。
李东阳凑到韩文身边,压低声音道:“陛下这是要动真格的了,看来《问刑条例》是非改不可了。”
韩文点了点头,脚步没停。
“改是该改,不改不行了。可这条例是先帝制定的,直接废除,怕是会被人扣上‘不孝’‘擅改祖制’的帽子,阻力不小啊。”
他叹了口气。
“咱们得好好帮陛下想个法子,既改了条例,又堵住那些保守派的嘴,让改革顺理成章。”
王守仁走在后面,听到两人的对话,语气坚定地插话。
“只要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福祉,就算有再大的阻力,咱们也得支持陛下到底!”
“那些保守派要是敢阻拦,大不了就跟他们辩到底,民心在咱们这边,怕什么?”
杨一清抚着胡须,附和道:“守仁说得对!民心向背才是根本,只要咱们占着理,占着民心,保守派就算想反对,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一行人说着,很快就到了坤宁宫暖阁。
暖阁里的炭盆烧得正旺,火星子噼啪作响,暖意融融。
朱厚照让众人围着案几坐下,张永端上滚烫的热茶,又摆上几碟点心,便识趣地退了出去,顺手关上了门。
朱厚照端起茶杯,却没喝,只是轻轻摩挲着杯沿,看着眼前的八人,语气郑重。
“刚才在奉天殿,满朝文武,只有你们几个敢站出来说‘江山为重’。”
“可见你们心里装的是大明,是百姓,不是自己的乌纱帽,不是那些虚头巴脑的派系利益。”
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
“朕今天留下你们,就是要和你们商议一件大事——”
“如何修改《问刑条例》,既能严惩贪腐,让贪官付出应有的代价,又能堵住那些保守派的嘴,不让他们拿‘祖制’‘不孝’做文章,让改革顺理成章。”
李东阳率先开口,躬身道:“陛下,臣以为,修改条例不能操之过急,得循序渐进。”
“可先以‘兵部窝案情节特别严重、事关军国大事’为由,按《大明律》‘贪腐枉法致军国受损’条严惩主犯,暂不提及修改条例。”
“等此案处置完毕,再以‘整顿吏治、肃清朝纲’为由,联合百官奏请修订《问刑条例》,这样既不直接违背先帝遗旨,又能达到严惩贪腐的目的,阻力会小很多。”
马文升紧接着补充,拐杖在案几上轻轻一敲。
“臣赞同李首辅的意见!此外,还可让大同、宣府的边军将领联名上书,陈述粮饷短缺的惨状,请求严惩贪官;再让北直隶、山东的受灾百姓代表进京,诉说流离失所之苦,把贪腐的危害公之于众。”
“用‘军心’‘民心’压过‘家法’,保守派就算想反对,也没理由——”
“总不能说,军心民心不如祖制重要吧?”
“陛下,臣还有一计!”
王守仁上前一步,眼神发亮。
“可在《大明报》上刊登‘江山与家法’的专题讨论,让翰林院的编修写文章,也让百姓投稿,发表自己的意见。”
“百姓最恨贪官,肯定都盼着严惩,到时候舆论一边倒,保守派再反对,就是与民心为敌,就算他们人多,也不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
韩文抚着胡须,点了点头。
“还有户部的账本!可把贪腐导致边军粮饷短缺、武器废弛、百姓流离失所的实情,整理成明细,张贴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让所有人都看明白,不改条例,受苦的是将士,是百姓,是整个大明!”
“这样一来,修改条例就不是陛下的‘个人意愿’,而是‘民心所向、军情所迫’,名正言顺,谁也拦不住!”
欧阳铎也补充道:“还可请宗室勋贵出面支持!他们的封地也受贪腐影响,税银被地方官克扣,肯定也盼着整顿吏治,有他们站台,保守派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朱厚照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建议,脸上渐渐露出笑容,连连点头。
“好!好!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就按你们的法子来——”
“先以‘特例’严惩兵部窝案主犯,再借军心、民心、实情、舆论四管齐下,推动《问刑条例》修订!”
“双管齐下,不怕那些保守派不低头!”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挂着的大明舆图前,手指重重划过北直隶、大同、宣府的边防线,眼神里满是决绝。
“还有半个月,就是正德元年了。”
“朕要在新年到来之前,把兵部窝案处置完毕,把《问刑条例》的修订提上日程,给大明的吏治,给天下的百姓,一个全新的开始!”
“臣等定当肝脑涂地,全力协助陛下!”
八人齐齐站起身,躬身行礼,声音里满是坚定。
暖阁里的炭火噼啪作响,火光映着他们的脸,每个人的眼里都燃烧着干劲和希望。
他们知道,这场改革注定艰难,会遇到无数阻力,甚至可能得罪整个保守派文官集团。
但只要君臣同心,只要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没有推不动的改革。
朱厚照看着眼前的实干派,心里充满了信心。
有李东阳的沉稳、韩文的务实、马文升的老练、王守仁的锐气,还有其他几位官员的鼎力支持,何愁大明不强?
何愁吏治不清?何愁贪腐不除?
他走回案前,拿起桌上的《问刑条例》,手指轻轻摩挲着封面,封面的蓝布已经有些磨损,先帝的御笔题字依旧清晰。
他在心里默默默念:“老爹,儿子不是要违背您的旨意。”
“您当年制定条例,是为了让大明更好;儿子今天修改条例,也是为了让大明更加强盛,让百姓更加安居,让边军不再受冻饿。”
“这,才是对您最大的孝顺,才是对祖宗最好的告慰。”
窗外的夕阳透过窗棂照进来,金色的光芒落在《问刑条例》上,落在舆图上,落在众人的脸上,仿佛在无声地默许,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革新,送上最温暖的祝福。
一场关乎大明吏治革新、关乎天下百姓福祉的风暴,即将在正德元年到来之前,正式拉开帷幕。
而暖阁里的君臣,正为这场风暴,做着最后的、最周密的准备。
他们的身影,在暖阁的灯火下交织,像一张坚韧的网,即将网住所有贪腐蛀虫,撑起大明的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