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儒理点醒守旧臣,势如破竹向新程(2 / 2)
“嗯,工部务实,不像礼部满脑子纲常,去了就能搞定。”
果然,到了工部大门,刚说明来意。
尚书赵璜就拍着大腿站起来,满是木屑的手上还沾着墨渍。
“二位阁老放心!工部这几年修黄河、建粮仓,哪次没被贪官克扣银子?去年修河堤,银子少了三成,差点让洪水冲了县城!改条例严惩贪腐,我们举双手赞成!”
他对着里间喊得嗓子都哑了。
“都别忙了!放下手里的图纸、算盘,过来拟写联名奏疏!支持陛下修订《问刑条例》,谁要是推诿扯皮,就别在工部待了,回家种地去!”
工部的官员们早就听说了吏部、户部、礼部的动向,知道这是大势所趋,纷纷围了过来。
一个管粮仓的主事还笑着说。
“早就该改了!上次粮仓的粮食被换了陈粮,还是我们自己掏钱补上的,再不治贪官,我们都要喝西北风了!”
不到半个时辰,奏疏的草稿就拟好了。
赵璜拿起笔,一笔一划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又盖了工部的大红印章,递给杨一清。
“二位拿回去给李首辅,工部全力支持,绝不含糊!”
杨一清和王恕没想到这么顺利,连声道谢,转身离开了工部。
此时已近黄昏,夕阳把天空染成金红色,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映在雪地上像两道坚定的印记。
王恕看着手里的几份奏疏,纸张还带着墨香,忍不住笑道。
“吏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都搞定了,就剩大理寺和都察院两个硬骨头了。”
杨一清点了点头,语气却凝重起来,勒住了马缰绳。
“大理寺管刑狱复核,都察院管弹劾,这两个部门里的保守派最多。尤其是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宇,他是刘大夏的门生,肯定会为他老师说话,说不定还会带头反对修法,比张升难对付多了。”
“是啊,”
王恕叹了口气,目光望向都察院的方向。
“刘宇在都察院经营了五年,门生御史一大堆,要是他硬顶,咱们怕是要费大劲。”
杨一清抬头看了看天色,夕阳已经沉到了宫墙后面,只剩下一抹余晖。
“李首辅有吩咐,就算再难,也得去试试。咱们先回内阁,把今天的情况汇报给首辅,商量一下怎么应对,明天再去不迟——天黑了,官员们也散了,去了也找不到人。”
“好!”
王恕应道,两人催马往内阁赶去。
路上的街面依旧热闹。
百姓们围着卖报的小孩,抢着看最新的报道。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正拍着醒木讲“陛下审贪官、阁老劝群臣”的故事,围满了听众,时不时响起阵阵喝彩。
“好!陛下英明!阁老给力!就该这么治贪官!”
一个穿棉袄的小孩,举着糖人跟着喊。
“杀贪官!改条例!”
声音脆生生的,引得路人都笑了。
杨一清和王恕听着喝彩声,心里更有底了——有民心在,就算大理寺和都察院再顽固,也挡不住改革的大势。
回到内阁值房时,李东阳正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京营送来的军报,见他们进来,连忙放下。
“怎么样?今天顺利吗?”
杨一清把几份奏疏递过去,笑着说。
“托首辅的福,吏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都搞定了,奏疏都在这儿,就差大理寺和都察院了。”
李东阳翻看着奏疏,嘴角露出笑容。
“不错!一天搞定五个部门,已经超出预期了。”
他拿起桌上的官员名单,手指在“大理寺卿吴一贯”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宇”的名字上划了圈,眉头又皱了起来。
“吴一贯和我是同年进士,当年一起在翰林院待过,或许能说通;但刘宇是刘大夏的人,又是出了名的‘护短’,肯定会反对,得想个办法牵制他。”
他抬头看向两人,语气坚定。
“这样吧,明天杨次辅去大理寺——你和吴一贯熟,好说话;王阁老去都察院——你资历深,能镇住那些年轻御史,咱们双管齐下,争取一天搞定。”
杨一清和王恕齐声应道。
“遵首辅吩咐!”
李东阳看着窗外的夕阳彻底沉了下去,天空渐渐暗了下来,语气里满是期待。
“再有十二天就是正德元年了,必须在新年前搞定所有部门,让陛下顺利推进条例修订,给大明一个干净的新开端!”
三人围着案几,又商量了一会儿具体对策。
杨一清准备带几份“贪官害民”的案卷去说服吴一贯。
王恕则打算请几个退休的老御史帮忙牵制刘宇。
直到宫门外传来打更声,才各自散去。
杨一清走出内阁,抬头看着满天繁星,星星亮得刺眼,像在为明天的较量铺路。
他深吸一口气,寒风灌入肺腑,却让他浑身充满了干劲。
虽然还有最后两个“硬骨头”,但他相信,只要君臣同心、民心所向,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而此刻的大理寺和都察院,保守派们还不知道一场针对他们的“劝说”即将到来。
大理寺卿吴一贯正对着《问刑条例》叹气,纠结着“祖制”和“民心”。
都察院的刘宇则在和几个亲信御史密谋,要在明天的朝会上“死谏”,反对修订条例,保住自己的老师刘大夏。
第二天的太阳即将升起,东方的天空已经泛起鱼肚白。
一场围绕“改革”的最后较量,已经箭在弦上。
杨一清和王恕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天亮,就去啃下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两块最难啃的骨头,为大明的吏治革新,扫清最后一道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