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报传判罚民心悦,勋贵入阁承重任(1 / 2)
弘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清晨,京师的街头比往常热闹了不止三分。
寒风卷着雪粒刮过街巷。
却挡不住卖报小孩清亮的吆喝声。
那声音穿透冷雾,比炭火还让人暖心:“卖报咯!卖报咯!兵部贪官判凌迟!”“陛下铁腕治贪腐,三族充军永不归!”
各个街角的卖报点前,早已围得水泄不通。
百姓们踮着脚、伸着脖子,挤破头抢着刚印好的《大明报》。
油墨的清香混着呼出的,在寒风里弥漫开来。
一个穿补丁棉袄的老农,好不容易抢到一份报纸。
粗糙的手指死死攥着纸边。
指着“刘大夏凌迟处死、三族充军三千里”的黑体大字,激动得手都在抖,声音带着哭腔:“好!判得好!这狗官贪了军饷,害俺儿子在大同边营冻得直哆嗦,连件像样的棉袄都没有,就该这个下场!老天有眼啊!”
旁边一个挑着担子的商贩,一边把报纸塞进怀里。
一边连声附和:“不止刘大夏!张全、王庆那些从犯全斩了,家产抄没全补边军粮饷,陛下这是真为咱们百姓办事,真为边军将士撑腰啊!”
人群里,一个穿儒衫的老学究,推了推歪掉的方巾。
皱着眉嘟囔道:“这不合先帝的规矩啊……”
“刑不上大夫,文官再错也该留体面,怎么能这么重罚……”
话还没说完,就被周围的百姓怼了回去。
一个壮汉拍着桌子吼道:“规矩能当饭吃?边军将士快饿死冻死了,你怎么不说规矩?”
“贪官都把朝廷掏空了,还讲什么体面?就该杀一儆百!”
旁边的妇人也跟着骂:“就是!你要是有儿子在边营,看你还会不会替贪官说话!”
老学究被骂得面红耳赤,脖子缩了缩,灰溜溜地挤出人群,再也不敢吱声。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谁再抱着“旧规矩”不放,谁就是和百姓作对,只能落得个被唾弃的下场。
报纸很快卖断了货。
没买到的百姓不肯散去,纷纷围在茶馆外,踮着脚听里面的说书先生讲“奉天殿判贪腐”的故事。
每当说到“刘大夏当众骂皇帝,被加刑凌迟”。
茶馆外就响起阵阵喝彩,掌声震得窗纸都发颤。
说到“陛下下旨涨百官俸禄,与群臣拱手同心”。
更是掌声雷动,连路过的巡逻兵都停下脚步,跟着点头叫好。
整个京师都沉浸在“惩贪腐、盼新政”的喜悦里。
连凛冽的寒风,都透着几分暖意。
而此时的内阁值房里,气氛却有些凝重。
李东阳、韩文、杨一清、王恕四人围坐在案前。
案上摆着兵部的卷宗。
每个人的眉头都拧成了疙瘩。
韩文端起冷掉的茶,抿了一口,皱着眉道:“兵部不能再交给文官了,刘大夏的例子就在眼前,贪腐三百万两,害惨了边军,可交给武将,又怕他们不懂政务,连粮草调度、账目核算都搞不明白,反而添乱。”
杨一清也跟着点头,手指敲着案上的账本:“是啊,要是选个只会打仗的武将,怕是连账本上的数字都看不懂,兵部的烂摊子只会越收拾越乱,实在难选啊。”
李东阳摸着花白的胡须,沉吟道:“陛下昨天深夜急召英国公、定国公入宫,说不定心里已经有了主意,咱们别急着下结论,再等等消息。”
话音刚落,门外的小吏就快步进来禀报:“首辅大人,英国公张懋、定国公徐光祚求见!”
李东阳眼睛一亮,连忙道:“快请!”
很快,张懋和徐光祚并肩走进值房。
暗红色的公侯朝服还沾着点雪沫,却依旧腰杆挺拔,脸上带着几分干练的神色。
刚坐下,张懋就开门见山,语气沉稳:“李首辅,我们今天来,是来通知内阁的——陛下任命老夫为兵部尚书,定国公为兵部左侍郎,我们今天就去兵部报到,接手事务。”
韩文和杨一清都愣住了,脸上满是惊讶,连手里的茶杯都停在了半空。
韩文迟疑着道:“英国公,按大明惯例,兵部尚书历来都是文官担任,勋贵掌部院,这……这怕是不合规矩吧?朝中的文官们,怕是会有异议。”
徐光祚笑着摆了摆手,语气轻松:“韩尚书放心,陛下说了,我们只是暂时镇场子,等王守仁历练成熟了,我们就告老还乡,算是个过渡。”
“而且,”张懋补充道,手指轻轻敲了敲案面,语气带着几分坚定:“陛下现在看重的是办实事,不是看重那些死板的规矩——只要能把兵部打理好,能让边军有粮吃、有武器用,能杜绝贪腐,管他是文官还是勋贵呢?实用才是根本。”
李东阳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然的笑容。
他明白陛下的用意:勋贵世代效忠朱家,忠诚可靠,又懂军务,正好能镇住兵部的老油条,清理刘大夏留下的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