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蛊妃倾城:冷帝的心尖宠 > 第322章 朝议波澜

第322章 朝议波澜(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陛下圣明!”支持工程的官员,尤其是李翰、耿忠等人,立刻躬身领命。他们虽然不知道皇帝所说的“新技法”具体为何,但相信皇帝必有深意。

反对派的官员,如周正清、王明远等,虽然心有不甘,但皇帝已经做出了让步(暂不征发民夫),并给出了看似合理的解释(寻求新技术减少消耗),他们若再强行反对,便有忤逆圣意之嫌。几人交换了一下眼神,最终也只能无奈地躬身:“臣等……遵旨。”

一场激烈的朝议风波,暂时以萧承烨稳健而富有深意的决策告一段落。但萧承烨知道,这仅仅是开始。保守派的疑虑并未消除,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皇帝所谓的“新技法”是否真能创造奇迹,或者……等待其失败,以便更有力地谏言停止工程。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怀着复杂的心情,鱼贯退出大殿。

萧承烨回到御书房,屏退左右,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层叠的宫檐,深深吸了一口气。朝堂上的压力,比他预想的还要大。周正清那句“重蹈前朝覆辙”如同一根刺,扎在他的心头。他绝不能让自己和天昱王朝走上那条路。

“新技法……”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蛊工……你们必须要成功啊。”

他对落星谷试验场的进展,寄予了前所未有的厚望。

接下来的数月,朝堂表面关于运河的争论暂时平息,但暗地里的关注却从未停止。萧承烨一方面以更强硬的手段处理北境狄戎的挑衅,数次调兵遣将,成功遏制了狄狼的南下势头,用军功和边境的稳定,来侧面证明加强国防运输能力的必要性,分散朝臣对运河工程的过度聚焦。另一方面,他更加隐秘且加大力度地支持“蛊工”计划。

落星谷试验场的消息,开始通过绝密渠道,源源不断地传入紫宸殿。

“石蠹”在经过数代针对性培育和筛选后,对特定砂岩的软化效率提升了近一倍,虽然对花岗岩依旧效果不显,但已能在模拟的松软岩层河道中,开辟出清晰的啮噬痕迹,后续民夫只需用工具稍加清理即可。

“缠丝藤蛊”则遇到了瓶颈,其丝线的怕水性难以克服。但沈昭与工匠们另辟蹊径,发现将这种丝线与糯米浆、特定矿物粉末混合,制成“生物灰浆”,用于砌石勾缝,其凝固后的强度和韧性,远超传统材料,且在小型模拟水闸的实验中表现优异。

同时,第二批、第三批深入南疆的影卫,也带回了新的收获。一种被称为“地听蚯”的蛊虫被找到,这种蛊虫对地下水的流动极其敏感,将其置于特定区域,观察其钻行方向和活跃度,可以辅助判断地下河的位置和流量,极大地减少了勘探盲区和风险。还有一种名为“清淤螺”的小型蛊虫,嗜食河道淤泥中的腐殖质,能在不破坏堤岸的前提下,缓慢清理淤积,若大规模培育,或可用于运河日后漫长的维护期。

每一个微小的进展,都让萧承烨心中那“以蛊治水”的蓝图变得更加清晰,也让他面对朝堂压力的底气更足了一些。他深知,这些零碎的成果,还不足以彻底扭转乾坤,但它们正在一点点地积累,量变终将引发质变。

然而,就在“蛊工”计划稳步推进,萧承烨以为能争取到更多时间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再次将运河工程推到了风口浪尖。

南方漕运枢纽之一的江州,连日暴雨,引发山洪,一段年久失修的官道漕渠发生严重溃堤,淹没良田千顷,灾民数万。虽然朝廷迅速拨付钱粮赈济,但此事再次凸显了南方水运系统的脆弱,以及维持其畅通所需要投入的巨大成本。

消息传回京师,原本暂时蛰伏的反对派官员,如同找到了新的利器,再次活跃起来。

这一次,他们不再空谈道理,而是拿出了具体的数据对比。

在一次御前会议上,户部侍郎王明远再次出列,这次他手中捧着的,是厚厚一叠账册。

“陛下!江州漕渠之祸,正在于历年维护经费不足,地方官府捉襟见肘,以致堤防失修,酿此大祸!此乃前车之鉴啊!”王明远声音沉痛,“维护现有漕运,已是如此艰难,每年需投入巨万。若再新开数千里之运河,其建成后之维护费用,又将是一个何等恐怖之数字?只怕届时,朝廷财政将彻底被运河拖垮,再无余力赈济灾荒,抚恤边军,乃至支付百官俸禄!请陛下三思,现有漕运尚难维持,何必另起炉灶,自寻绝路?”

他提出的问题极其现实而尖锐。修建难,维护更难!一条数千里长的人工河流,其每年的清淤、固堤、修缮水闸等费用,确实是一个无底洞。

支持工程的工部尚书李翰试图辩解,强调新运河采用更优线路和更坚固设计,维护成本会低于旧漕渠,但在没有实证之前,这番说辞显得苍白无力。

就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也被这“维护成本”的问题所动摇,开始倾向于反对派。

萧承烨感受到了比上一次朝议更大的压力。这一次,反对者抓住了实实在在的痛点。

就在御前会议陷入僵局,萧承烨眉头紧锁,思考着如何破解这“维护”难题之时,他的目光,无意间落在了袖中一份刚刚由影卫秘密送达的、来自落星谷试验场的最新简报上。

简报上,除了汇报“石蠹”、“缠丝藤蛊生物灰浆”等常规进展外,在末尾,沈昭用极其隐晦的词语,提及了对“清淤螺”与另一种新发现的、喜食水中杂草种子的“净水萍”蛊(亦是影卫新近从南疆带回)的共生培育试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性循环效果”,并暗示“若规模扩大,或可形成天然之清淤净水体系,大幅降低人力维护之需”。

萧承烨的心脏猛地一跳!

这……这不正是应对“维护成本”质疑的潜在答案吗?

他迅速收敛心神,面上不动声色,看向争论不休的众臣,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冷静:

“王侍郎所虑,深谋远虑,朕已知之。维护之费,确为工程长久之关键。”

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一丝高深莫测:“然,工部格物院之新技法研究,近日亦有新得。其所探索之某些路径,或许……不仅能用于建造,更可能应用于日后之维护,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我维持之能。”

“自我维持?”众臣皆是一愣,这个概念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一条人工运河,如何能自我维持?

萧承烨没有详细解释,他知道言多必失,此刻只需要抛出这个概念,留下想象空间即可。

“此事尚在机密试验阶段,具体细节,不便详述。”他淡淡道,“但朕可以告知诸位,对于运河建成后之维护难题,朕与工部,并非毫无准备,亦非盲目乐观。新技术之潜力,远超诸位想象。”

他再次利用“新技术”这个模糊而强大的挡箭牌,将“蛊工”可能带来的、颠覆性的维护方式,作为一种未来的可能性,植入了众臣的脑海。

“因此,”萧承烨总结道,“江州之祸,更应警醒我等,水利工程,质量与可持续维护至关重要!这恰恰说明,革新工程技法,探索更高效、更低成本的建造与维护方式,是何等迫切与必要!运河工程之筹备与试验,非但不能因噎废食,反而更应加强!”

他巧妙地将一场灾难引发的质疑,转化为了支持自己“技术革新”路线的理由!

“待落星谷试验场有明确成果,朕自会向众卿展示,何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何为‘以人为本,技革为民’!”萧承烨的声音带着强大的自信和帝王的威严,“此事,无需再议!退朝!”

说完,他不给反对派再次发言的机会,径直起身,离开了御座。

留下身后一众目瞪口呆、心思各异的朝臣。皇帝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自我维持的运河?新技术不仅能建造,还能维护?这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但皇帝那不容置疑的自信,又让他们不敢全然否定。

王明远、周正清等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疑不定。他们感觉,皇帝似乎手握着一张他们未知的底牌,这张底牌,或许真的能颠覆他们所有的认知和反对理由。

朝议的波澜,在一次次的交锋中,似乎暂时被帝王坚定的意志和那神秘莫测的“新技术”前景所压制。但所有人都知道,最终的胜负,不在唇枪舌剑,而在落星谷那被严密守卫的山谷之中,在那微小的蛊虫与浩瀚工程之间,能否真正架起一座通往奇迹的桥梁。

萧承烨回到紫宸殿,第一时间召来了影卫指挥使,下达了新的指令:加大对落星谷试验场的资源倾斜和保护力度,同时,不惜一切代价,加快对“清淤螺”、“净水萍”等可能用于后期维护的蛊虫研究!

他站在凤榻边,看着依旧沉睡的林晚夕,轻声道:“晚夕,你看到了吗?他们都在等着看朕的笑话,等着看这‘异想天开’的工程如何收场。但朕相信,你留下的智慧与力量,必将再次创造奇迹。这朝堂的波澜,这天下的质疑,终将在‘蛊工’展现威力之时,烟消云散。”

摇篮里,小承稷似乎感应到了父亲激昂的情绪,挥舞着小手,发出咿呀之声。而他母亲枕边的那只苗银蛊匣,在窗外投入的阳光照耀下,反射出温润而神秘的光泽,仿佛在默默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石破天惊的那一天。

帝国的车轮,在明面的争议与暗地的革新中,继续沿着既定的轨道,坚定地向前滚动。一场关乎国运、融合了古老秘术与帝王宏图的史诗,正走向更加未知而波澜壮阔的深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