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影视编辑器 > 第2190章 以倭治倭

第2190章 以倭治倭(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种陆海协同、步步为营的打法,让习惯于猛冲猛打、搞“一骑讨”和奇袭的倭国武士们无所适从,他们的反击往往撞在明军坚固的防线和密集的火力网上,头破血流。

苏宁深知,彻底征服一片土地,仅靠军事碾压是不够的,更需要政治上的分化瓦解。

他敏锐地注意到,倭人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阶层矛盾、藩国矛盾尖锐。

许多底层足轻(步兵)、浪人乃至一些小豪族,在强大的明军面前,并非都愿意为各自的大名(封建领主)殉葬。

于是,一道极具政治智慧的招降令从明军大营发出:“凡弃暗投明者,免死!凡阵前倒戈者,授田!凡立功赎罪者,重赏!”

此令一出,效果立竿见影。

面对明军不可战胜的武力和颇具诱惑力的招揽政策,开始有零星的、继而成建制的倭军部队选择投降。

对于这些降兵,苏宁并未歧视或坑杀,而是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和整编。

他挑选其中较为驯服、且与萨摩、肥前等死硬派有隙者,单独编成数支“倭人先遣队”(俗称“倭营”),配发给基本的武器和鲜明的标识,由明军军官担任骨干进行控制和指挥。

这些“倭营”被投入到下一次进攻的最前线。

让他们去冲击昔日同袍的阵地,去扫荡熟悉的村庄,去辨别隐藏的敌人。

这一手“以倭制倭”堪称毒辣,既有效减少了明军主力的伤亡,消耗了倭人的有生力量,更在精神上沉重打击了抵抗者的士气……

看着昔日的同伴调转枪口,那种背叛感和绝望感,比明军的炮弹更具杀伤力。

在军事上的无情碾压和政治上的分化瓦解双管齐下之下,九州岛上负隅顽抗的倭寇势力如同被烈日暴晒的毒虫,正在迅速失去水分和活力。

他们赖以生存的机动空间被明军一步步压缩,后勤补给线被彻底切断,内部人心惶惶,相互猜忌。

每一次战斗,都在消耗他们本就不多的力量和顽抗的意志。

苏宁站在新搭建的前线指挥所内,看着沙盘上代表明军控制区域的蓝色旗帜不断向北蔓延,而代表抵抗势力的红色区域则在不断萎缩、碎裂。

他知道,这条困扰华夏海疆百余年的“毒虫”,正在被他一寸寸地打残、肢解。

距离将其彻底解决,只剩下时间问题。

大明的龙旗,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势,深深地插入这片曾经不断滋生寇患的土地,用钢铁与烈火,书写着全新的、不容置疑的秩序。

……

万历四年的初夏,京城沉浸在一片暮春的慵懒之中。

紫禁城内,年轻的万历皇帝依旧在张居正等辅政大臣的督导下,进行着日复一日的经筵功课。

朝堂之上,虽偶有新政推行中的细微波澜,但大体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平静。

然而,这平静,被来自东南沿海、以八百里加急速度接连送达的两道捷报,彻底、猛烈地打破了!

第一道,是《奏报荡平八重山倭寇巢穴疏》。

通政司的官员初阅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当确认这并非妄言后,抄录的笔吏手都在颤抖。

奏疏以极其精炼的文字,禀明了苏宁如何锁定贼巢,如何率舰队跨海远征,如何以雷霆万钧之势将盘踞八重山多年的倭寇主力连根拔起,焚毁巢穴,阵斩、俘获无算。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从通政司流传至内阁、六部,乃至整个京城官场。

“了不得!苏制台竟真的找到了倭寇老巢,还一举荡平了!”

“跨海远征,犁庭扫穴,这可是自永乐朝后,我大明水师未有之壮举啊!”

“东南百年大患,竟真有望肃清?”

惊叹、赞誉、难以置信的议论,在各大衙门的值房、京师的茶楼酒肆中沸反盈天。

然而,没等这股热潮平息,仅仅相隔十余日,第二道更加石破天惊的捷报,裹挟着海风的腥咸与战火的灼热,轰然撞入了京师!

第二道,是《奏报九州海域大破倭国水师疏》。

这道奏疏的内容,已然超出了绝大多数朝臣的理解范畴。

当张居正在文华殿,当着万历皇帝和众阁臣、部院重臣的面,沉声宣读战报时,整个殿堂内鸦雀无声,只剩下他清晰而有力的声音在回荡:

“……我‘启明’、‘明远’、‘明威’等新式战舰,于九州鹿儿岛湾外,迎战倭国萨摩、肥前诸藩水军主力数百艘。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新器犀利,自辰时至午时,激战两时辰,击沉、焚毁倭船大部,阵斩其水军大将岛津忠恒以下逾万级,倭人水师,几近全军覆没……我已挥师登陆九州,稳扎稳打,廓清残敌……”

“轰——!”

短暂的死寂之后,文华殿内仿佛被投入了一块烧红的烙铁,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不仅灭了八重山,还打到了倭国本土?”

“全歼倭国水师?这……这怎么可能?倭人船坚炮利,亦非易与之辈啊!”

“那‘启明’、‘明远’究竟是何等神物?竟有如此毁天灭地之威?”

“登陆九州!苏安邦他……他竟然真的打过去了!”

老成持重的勋贵瞪大了眼睛,精于计算的户部官员张大了嘴巴,就连素来沉稳的部院大臣们也失态地交头接耳。

跨海捣巢已是奇功,扬威于藩国之外,更是赫赫武功!

这已不仅仅是靖海安民,这分明是开疆拓土、宣扬国威的旷世功业!

御座之上的万历皇帝,尽管年幼,也被这接连的捷报冲击得心潮澎湃。

他握着龙椅扶手的小手微微用力,脸上因激动而泛起红晕。

他看向自己的老师张居正,眼中充满了询问与震撼。

张居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

作为帝国的实际掌舵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两场胜利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是大明海疆的彻底安宁,更是国威的极度振奋,以及……

苏宁个人声望与权势的急剧攀升,已然达到了一个令他都需正视的高度。

他出列,面向御座,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为这场争论定下了基调:“陛下,苏总督此二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八重山之捷,断倭寇之根本;九州之胜,扬大明之国威!此乃陛下励精图治,上天庇佑之兆!臣以为,当立刻明发天下,宣示此赫赫武功,以激励军民,震慑不臣!并即刻拟旨,对苏总督及前线将士,予以重赏!”

“善。”

旨意迅速下达:晋苏宁为太子太保,加兵部侍郎衔,赏赐金银绸缎无数,前线将士各有封赏。

捷报布告天下,举国欢腾,尤其是东南沿海州县,百姓几乎要給苏宁立生祠。

然而,在这普天同庆的表象之下,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一些敏锐的官员开始重新审视那位远在东南的苏制台。

他不仅手握重兵,掌控着日进斗金的商会,如今更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其权势之盛,已直逼当年的胡宗宪,甚至犹有过之。

他与张居正的关系,他未来在朝中的定位,都成为了许多人私下揣测、甚至隐隐担忧的话题。

万历皇帝在最初的兴奋过后,独自坐在乾清宫中,看着那两份捷报,心情却比之前更为复杂。

捷报固然可喜,但苏先生那如同战神般的形象,以及那足以跨海灭国的力量,让他这位尚未亲政的天子,在感到安心之余,也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无形的压力。

琉球八重山、九州两场海战的捷报,如同投入大明政治深潭的两块巨石,其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军事胜利本身,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朝局的平衡与未来权力的走向。

苏宁的名字,自此不再仅仅是一个能臣干吏的符号,而是与开疆拓土、国威远扬紧密相连,成为了一个足以让任何人,包括皇帝和首辅,都必须慎重对待的权势新章。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