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基建狂魔开始了(2 / 2)
这怎么可能!
但接下来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对“基建”二字的理解。
工地的核心,不再是他之前实习的时候那样,人头攒动、靠着人力和简陋机械一点点“磨”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钢铁巨兽的咆哮。
“看到那个没?”王铁山指着一台正在作业的、如同移动堡垒般的黄色机械。
只见那台巨型机械,缓缓地“抱”起一片长达四十米、重达九百吨的预制混凝土箱梁,然后,像一只巨大的长颈鹿,稳稳地伸出“脖子”,越过数十米的高空,将其精准地、严丝合缝地,安放在了两个刚刚浇筑完成的桥墩之上。
整个过程,平稳、安静,充满了工业的力量美。
“‘昆仑-1型’架桥机!”王铁山的声音里充满了自豪,“凤凰厂那边支援的技术,咱们自己造出来的宝贝!以前架这么一片梁,靠人推、卷扬机拉,没个三五天搞不定,还天天出事故。”
“现在,半天!半天一片!安全又高效!”
吕明张大了嘴巴。
紧接着,王铁山又带他去了另一处工地——城市地下隧道段。
“轰隆隆……”
从地下深处,传来一阵持续不断的、沉闷的轰鸣。
“‘穿山甲-3型’盾构机。”王铁山指着那个巨大的隧道口,“以前在城里挖隧道,最怕的就是地面沉降,把老百姓的房子搞塌了。现在,这宝贝在地下几十米深的地方,边挖、边撑、边铺设管片,地面上连杯水都不会晃!这,也是姜总师的手笔!”
而在他们的后方,一座巨大的、占地数百亩的“轨道板预制厂”里,更是另一番景象。
吕明见到了传说中的“红星”数控系统。
它们被安装在十几台巨大的龙门铣床上,正在高速、自动地铣削着那些用于浇筑轨道板的精密钢制模具。火星四溅,平滑如镜。
浇筑完成的C60混凝土轨道板,在恒温恒湿的车间里养护完成后,被一台台激光引导的无人行车(AGV),运送到堆场,其平整度误差,被严格控制在0.5毫米以内。
“这……这哪里是盖铁路……”吕明喃喃自语,“这简直就是在用造飞机的精度,在地面上‘打印’一条120公里的F1赛道!”
一个月后,世界银行的东亚项目评估代表,汉斯·哈里森先生,在吕明的陪同下,前来考察“京畿快线”的贷款申请进度。
哈里森是一名严谨的德国工程师,他骨子里,对龙国这种“人海战术”式的工程,充满了怀疑。
他预计,这会是一场漫长、混乱、且质量堪忧的“面子工程”。
然而,当他站在那座数字化指挥中心的巨大屏幕前,看到那由“凤凰-PM”系统(ProjectMaaget)生成的、如同精密钟表般运行的工程进度条时,他沉默了。
当他驱车行驶在刚刚铺设完成的路基旁,看到那台“京畿-1行”铺轨机,正以每天超过两公里的速度,将一块块重达八吨的轨道板,精准地“吸”起、放下、激光调平,误差稳定在1毫米以内时,他震惊了。
“Herrgott!(我的上帝!)”哈里森摘下安全帽,用一种看怪物的眼神看着王铁山,“王经理,你们……你们管这个叫‘铁路’?在我们德国,这叫‘陆地飞行器测试场’!你们这种铺设精度和效率……恕我直言,已经超过了我们引以为傲的博格板式轨道!”
王铁山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他不懂德语,但他看得懂哈里森脸上的震撼。
“哈里森先生,”陪同的吕明,用流利的德语翻译道,他的胸膛,不自觉地挺得笔直,“我们王经理说,这,就是‘龙国速度’。”
哈里森看着眼前这片沸腾的工地,看着那些不知疲倦的钢铁巨兽,他知道,一个全新的、他无法理解的、可怕的“基建狂魔”,已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苏醒了。
与120公里战线上的炮火轰鸣相比,千里之外的北国春城,长客机车车辆厂的总设计室内,则是一场无声的、同样激烈的战斗。
“路,快修好了。可我们的‘车’呢?”
总设计师高致远,这位在铁道线上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专家,正对着一张空白的图纸,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他们拆解过日本的0系新干线,也研究过法国的TGV。
但越研究,越绝望。
那不是简单的“造个铁皮壳子”。
那背后,是材料、是气动、是控制、是传动……是一整套他们完全不具备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动力!”高致远用力地捶着桌子,“我们还在用笨重的直流电机,靠着老掉牙的继电器和可控硅来调速。而别人,已经用上了轻便、高效、免维护的‘交流传动’技术!”
直流电机,就像一个需要不断伺候、换碳刷、擦火花的“老爷”。
而交流电机,则是一个皮实、耐操、力大无穷的“猛男”。
但要让这个“猛男”听话地、平滑地输出动力,就需要一个极其复杂的“大脑”——GTO-VVVF变流变频器(VVVFIverter)。
这个东西,就是卡住龙国所有电力机车的“天王山”。
“高总工,”就在高致远几乎要放弃,准备再次上报“建议引进”时,他的助手,一个年轻的博士,抱着一叠刚刚从凤凰厂通过最高密级传真过来的文件,冲了进来。
“凤凰厂……姜总师的……技术支持包,到了!”
高致远猛地站起,一把抢过了文件。
当他看到第一页,那张清晰的、关于“大功率GTO-VVVF变流器主电路拓扑结构图”时,他的呼吸,瞬间停止了。
“这……这不是西门子的方案……也不是三菱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更简洁、更高效的拓扑结构!”
他疯了似地向后翻。
《关于“海龙”战机风洞数据在高速列车气动外形优化中的应用浅析》——一份来自611所和姜晨联合署名的空气动力学报告,它完美地解决了列车在时速250公里时,气动阻力剧增和“交会压力波”的难题,一个全新的、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子弹头”造型,跃然纸上。
《航空级轻质高强度铝合金型材车体挤压与搅拌摩擦焊工艺规范》——一份来自凤凰厂材料实验室的报告,它让车体的重量,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比传统钢结构车体,减轻了近百分之三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份关于“异步交流牵引电机”和“VVVF变流器”的核心算法与控制逻辑图。
高致远的手,在剧烈地颤抖。
他知道,这不是什么“技术支持包”。
这是姜晨,继“昆仑”之心、“太行”之心、“红星”之心后,为龙国工业,送来的又一颗——“速度之心”!
“通知下去!”高致远当机立断,“推翻所有原有设计!从今天起,我们不造‘火车’了!我们造‘陆地飞行器’!”
“这辆车,必须对得起姜总师的这份厚礼!它将是我们龙国的第一代高速动车组,它将是引领一个时代的开始!”
“它的名字,就叫——‘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