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殿内之问!(2 / 2)
朱由校并未责备,毕竟他们尚处年少,未来仍有栽培余地,不必急于一时。
很快,殿试便被提上日程。
他之所以如此急切,只为早日见到卢象升。
三月二十二日,天启朝首次科举进入最后阶段。
通过会试的考生们,终于站上人生新阶,得以步入皇极殿,立于文武群臣之间,亲见帝王之颜。
“皇帝陛下驾到,百官朝拜,跪~~!”
随着礼仪太监一声高唱,殿中数百人齐刷刷伏地叩首。
朱由校身着朝服,端坐龙椅,淡淡一句“平身”,仪式正式开启。
望着殿下列队而立的准进士们,他神色平静,毫无波动。
没有冗长开场,也无虚言客套,他直接开口道:
“今日立于此殿者,皆称我大明俊才,朕正面临数件难事,不知诸位可有人解之。”
“笔试便免了,就以此几问为题,当场作答。”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不止考生愕然,连朝中大臣也顿感措手不及。
原定考题与试卷已然备妥,怎料临时变更?
考生们更是心头紧绷,虽早知皇帝或有提问,但以口述应答、当面交锋的方式,实属罕见。
过往并无此类先例,如今箭在弦上,只得迎难而上。
“请陛下赐题。”
考场内,众考生齐声应答。
“国库空虚,现银不足百万两。陕西、山东皆遇重灾,边关九镇又需巨额军饷。”
“三地奏章齐至,皆求拨款赈济。可朝廷囊中羞涩,难以为继。”
“你们说,该先救何处?是陕西、山东,还是优先保障边军粮饷?”
“又该如何分配这有限之资?”
朱由校目光扫过全场。此题若无人能解,科考便无继续之意。
他要的不是辞藻华丽的文章,也不是笔墨精妙的诗赋。
“启奏陛下,臣以为,当先赈山东。”
“因其灾情较轻,波及范围有限,远不及陕西全省沦陷于饥荒之中。”
“且山东毗邻京师,一旦有变,朝廷可迅速应对。”
一人开口后,其余考生争相附和,各陈己见。
然在朱由校耳中,尽是雷同之语,毫无新意。
更有一人竟言:暂弃九边军需,将库银均分陕鲁两地。
此论一出,朱由校怒意顿生,几欲当场黜其功名。
“陛下,臣以为,症结不在先后顺序,亦不在拨多少银米。”
“陕西之灾,非数十万两所能化解。”
“此刻朝廷所当为者,乃开源节流,而非倾尽府库,孤注一掷。”
“否则若有他患突发,国将无财可用。”
许久沉默之后,终于有人道出实情。
朱由校眼中微亮,转而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回陛下,臣卢象升。”
闻其名,朱由校心头一震。
此人竟是卢象升。
与心中所想之人略有不同。或许因史册记载太深,总觉他该是披麻戴孝、誓死出征的模样。
“你为何如此思量?”
“即便陕西灾民众多,灾情严重,他们仍是大明子民。岂能因人数众多,反成弃之不顾的理由?”
“山东的灾情怎么办?九边将士的粮饷又该如何筹措?这些事难道就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