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新科状元(1 / 2)
朱由校接连发问,语气严厉。
旁人眼中,卢象升的回答几乎失礼,似乎已触怒天颜,惹来一片暗自摇头之声。
可卢象升面色如常,毫无惧色。
他并非莽撞之人,所言每一句皆有深意,早已胸有成竹。
皇帝心中雪亮,那番质问不过是做给众人看的戏码。实则,他正借势为卢象升铺路,让他在万目注视下展露锋芒。
果然,卢象升不负所望,开口便直指症结。
“纵使贤能如妇人,无米亦难饭炊,何况一国之重负?”
“两京十三省,处处需资费,处处要开销。”
“陕西流民以数十万计,朝廷拨出几十万两白银,不过如投石入海,连涟漪都未曾泛起。”
“缺银固然是忧患,但更危急的是无粮。”
“赈灾所需,非金银所能解,唯粮食可活命。”
“金山堆得再高,若无人能食,终究是死物。”
“故我大明当务之急,并非敛财,而是积粟。”
“应将现有银款,尽数用于扶持湖广、南直隶等产粮之地,兴农务本,才是根本出路。”
此言一出,虽不华丽,却条理清晰,切中要害。比起他人空谈政令、回避实质,已是难得。
毕竟,他敢说真话,也看得清大局。
他说得对——大明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国库空虚,而是仓廪无粮。
这正是朱由校执意勒令宗室捐粮、派遣李之才赴江南追缴欠税的根源所在。
其他考生果真想不到这一层吗?
未必。
他们只是选择沉默。不愿因一时直言,得罪满朝文武与地方豪绅。
谁都想在御前留下好印象,博个前程。
可更怕因此断了仕途,从此寸步难行。
官场早已心照不宣,这类话题,谁提谁惹祸。
其余士子,即便心知肚明,也为保未来安泰,宁可缄口不言。
至于即将同朝为官的诸位举人,更是避之唯恐不及。
但他们未曾料到,世间竟真有不怕招祸之人。
这卢象升,居然敢逆风而立,全然不顾忌讳。
朱由校心中对卢象升的坦率直言颇感欣慰。朝中若能多些这般不畏权势、敢于直陈的人才,国运自当蒸蒸日上。
他随即提出数问,涵盖军务、农事与治国之道。
由于卢象升的表现格外突出,其余考生也不得不打起精神应对,试图在天子面前展现所学。
但大多数人的回答,不过是照搬经义、空谈纲常,言辞华丽却无实际用处。
谈及边防军事时,竟有人主张再度集结九边精兵,以图彻底剿灭已近覆灭的老奴部族。
对此类陈词滥调,朱由校连回应都嫌多余,只觉听之浪费光阴。
唯独卢象升与宋贤所奏之言,条理清晰,切中要害,令他不禁颔首称许。
至于农政一题,李进的回答尤为出色。
此人师从徐光启与宋应星,本身又极具悟性,在农桑实务上远超同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