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杨洪的谋划(1 / 2)
长城在大明北疆的地位依旧不可动摇,既是抵御草原势力南下的首道屏障,也是最后的依托。
朱由校对此毫不松懈。
尽管漠南蒙古各部历经重创,彼此争斗不休,但隐患仍在。
近来仅用于修固宣镇辖区内长城关隘的花费,已超过三十万两白银。
虽然这笔开销令人肉痛,好在工程已见成效。
但他心里清楚,这些银子花得并不痛快,只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
他在宣府停留了整整五日,临走前特别叮嘱满桂:集结兵力,随时待命。
若大同或关外蒙古有异动,而无法及时接到指令,可凭“王命旗牌”自行决断,调兵出塞。
满桂虽不解圣意何在,但忠诚使然,只知遵令而行。
朱由校刚离开宣镇不久,居庸关又出现一支数千人的明军队伍,请求出关通行。
“我等原驻独石、马营,奉兵部令调往大同驻防。这是调令文书,请即刻开关放行。”
关口守将接过文书查验,未见破绽,转身又向后方队伍扫视一圈。
忽然发问:“时间对不上!兵部明令你们四月十五日前抵达大同,如今已是二十三,怎会才到此处?”
队伍首领急忙答道:“交接防务延误数日,故而迟到,还望通融。”
……
大同城中的杨洪,接到降罪诏书时,一时心神大乱。
他虽早有逆谋,意图弑君,却始终暗中行事,不敢公然举旗。
此刻圣旨临门,他既不能抗,又难自保,陷入绝境。
就在这紧要关头,家仆急报:皇帝已离京巡边,正经山西向北而来。
杨洪闻之,眼中骤然生光,再不遮掩。
立即下令拘押传旨使者,召集所有亲信将领密议,筹划如何截杀皇帝。
毕竟探报已明言,朱由校身边携有五六万精锐随行。
羽林军战力之强,他们早已领教,若正面交锋,即便联合蒙古诸部,胜负也难料。
他们的真正目标是取皇命,而非击溃护驾的军队。
只要皇帝尚在,即便战场大获全胜,也毫无意义。
当下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悄然达成这一目的。
“诸位不必担忧,本将早已筹谋妥当。我儿杨俊已将独石与马营的精锐尽数调回关内,只待一声令下,便可行动。”
“我儿兵马隐匿未露,皇帝绝不知情。此乃天赐良机,正可出其不意。”
杨洪虽如此说,旁人却难掩疑虑。
杨俊手中不过数千兵卒,众人心里清楚得很,这般兵力何足成事?
可杨洪神情从容,显然胸有成竹。
他确实已有定计,且自认是眼下最稳妥之策。之所以暂不透露,实为防备内鬼泄密。
这种事,一步走漏,满盘皆输,他不愿功败垂成。
“皇帝巡边,必经大同,路线仅有两条。依本将之见,半道伏击最为可行。”
他指着地图部署之际,郭登终于按捺不住,低声开口:
“将军,得先解决那五万护驾精兵,否则万事休提。”
杨洪闻言环视众人,见人人神色凝重,知若再守口如瓶,恐生变故。
军心动摇,大计难成。
“本将之意,乃声东击西,引兵离巢。”
众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