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深耕沃土,步履不停(2 / 2)
1. 精准识别,动态监测: 建立覆盖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等各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动态评估,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
2.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明确省、市、县各级在风险防范化解中的主体责任,压实属地责任,防止矛盾上交、责任下推。
3. 协同联动,源头化解: 针对跨领域、跨层级的复杂风险,建立由省委政法委或相关省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涉事部门、地方政府、企业主体和社会力量,推动政策协同、资源整合,力求从政策完善、利益调节、帮扶救助等源头入手化解矛盾。
4. 法治保障,框定边界: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解决矛盾和问题,既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也依法处置违法行为,防止“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误区。
他以“红星机械厂”事件为例,建议立即成立由省国资委、人社厅、财政厅、昭云市政府、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省政法委协调,不仅研究裁员补偿方案,更要重点研究产业转型辅导、职工技能培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等长远之策,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
省委书记高世宏在总结时肯定了沈青云的思路:“青云同志的建议,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担当精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就按这个思路,政法委牵头,尽快细化方案,特别是‘红星机械厂’的问题,要作为典型案例,全力稳妥化解。”
领受任务后,沈青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比指挥一场边境反恐战斗或查处一个司法腐败窝案更为复杂,涉及面更广,利益的平衡更加微妙。但他没有退缩,反而有一种迎接挑战的亢奋。
他亲自带队,数次前往昭云市,深入“红星机械厂”调研。在充满机油味的老旧车间里,他与头发花白的老技师交谈,倾听他们对工厂的感情和对未来的担忧;在拥挤的厂区宿舍里,他看望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诉求;他与昭云市委市政府班子反复磋商,与省直部门负责人据理力争,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充满了争吵、妥协和反复。有时会议开到深夜,各方仍僵持不下。沈青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但每当想起那些职工期盼又带着疑虑的眼神,他就告诉自己必须坚持下去。他将“微光计划”中磨练出的耐心、细致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带入到这场宏观层面的博弈中,反复强调:“我们制定的每一个政策,划拨的每一笔资金,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家庭,是他们的饭碗和希望。”
经过两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努力,一个多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终于达成:省里给予专项转型扶持资金和税费优惠,企业拿出部分资产盘活收益,市政府提供配套政策和公益性岗位,对符合条件的职工进行差异化补偿和精准就业帮扶……当方案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以高票通过时,许多老工人流下了眼泪。
站在“红星机械厂”刚刚改造升级、准备投入新项目生产的车间外,沈青云没有太多胜利的喜悦,只有深深的疲惫和一丝慰藉。他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引爆的重大风险,但他知道,在全省范围内,类似的风险点还有不少,新的挑战还会不断出现。
回到省委政法委办公室,他站在那幅巨大的西南省地图前,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边境线或某个社区,而是扫过每一个州市,思考着如何将这次处置“红星机械厂”事件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制度性的成果,嵌入到正在构建的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中。
他的深耕,不再局限于政法业务的条线,而是扩展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稳定深度融合的更广阔领域。他意识到,政法委书记的岗位,就是一个需要在不同治理维度间不断切换、平衡与融合的平台。而这,或许比单纯职务的升迁,更能锤炼一个领导干部的真正能力。
下一步,他要在继续呵护“微光计划”生长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完善全省社会治理体系、筑牢安全稳定屏障这项更为宏大、也更为根本的工程上来。脚下的沃土依然深厚,等待他耕耘的领域,依然广阔。他的步履,不敢有丝毫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