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新政试推(1 / 1)
第三百零四章 新政试推
洪武元年四月,江南常州府的漕渠边,周老栓穿着刚领的青色官袍,却没戴官帽,反而扎着农户常用的青布头巾,蹲在田埂上跟李木匠学看水位标尺。他手里的《漕渠管护册》是苏琬琬亲绘的,每页都画着 “农户能看懂” 的小人图 —— 比如 “水位过红线,开第三道闸门”,旁画着小人搬闸板的模样,连不识字的老农都能看懂。
“周大人,您看这渠底的淤泥,得每月清一次,不然粮船吃水深,容易搁浅。” 李木匠用锄头扒开渠边泥土,露出埋在地下的活闸板,木头上还留着去年改闸时的凿痕,“这活闸比旧闸省力气,农户来帮工,半天就能清完半里渠,按朝廷规矩给五十文工钱,比他们种地还划算。”
周老栓点点头,在册上画了个锄头记号:“明日就贴告示,让愿意来的农户都来,工钱当日结,绝不拖欠。” 他刚起身,就见三个穿旧吏袍的人匆匆走来,为首的是前唐常州府的漕运主簿,手里捏着本泛黄的《漕运旧例》。
“周大人,此举不妥!” 主簿将旧例拍在案上,指着 “征徭役” 条目,“按旧例,清淤属‘民役’,百姓需无偿服役,哪用给工钱?这要是传出去,其他州县效仿,朝廷要多花多少银子?”
周老栓接过旧例,翻了两页就扔在一旁,从怀里掏出赵正亲赐的铜令牌,令牌上刻着 “民生为先” 四字,在阳光下闪着光:“旧例是旧唐的,如今是大明!陛下说了,百姓的力气不是大风刮来的,朝廷不能白用。你要是再提‘旧例’,就跟俺去开封,问问皇城司的慕容大人,大明的规矩能不能改!”
主簿被铜令牌晃得睁不开眼,又瞥见远处田埂上站着的农户 —— 都拿着锄头,眼神带着警惕,知道这周大人是张阿婆举荐的,跟农户一条心,只好悻悻退去。
与此同时,灵州惠民医馆的分号里,柳萱举荐的医女陈三姑正给一个发烧的孩童诊脉。她面前的药柜是王老铁打的,分层刻着 “小儿药”“外伤药”“瘟疫药”,最下层摆着个陶药罐,罐身上还留着去年治疫病时的药渍,里面泡着灵州特有的止血草。
“这药熬的时候加三片姜,早晚各喝一次,三天准好。” 陈三姑将包好的草药递给孩童母亲,又递过一张画着草药的纸,“这是止血草,渠边就有,要是孩子磕着碰着,嚼烂敷上就管用,不用花钱买。”
孩童母亲攥着草药,眼圈红了:“陈大夫,俺们从前孩子生病,只能求神拜佛,去年灵州闹疫病,是柳大夫带着您救了俺们,如今又设医馆,真是活菩萨啊!”
消息传到开封时,赵正正在奉天殿听萨琳娜奏报海事。萨琳娜手里的《沿海防务图》上,用红笔圈出倭寇常出没的宁波港海域,图旁附着重修的商船图纸 —— 船身比旧船宽两尺,船舷加了铁皮,是李木匠按西域商队的船型改的。
“陛下,江南工匠已改出三艘战船,只是沿海卫所缺懂海战的将官。” 萨琳娜指着图上的渔民标记,“臣查得宁波港有个老渔民郑阿福,曾在海上跟倭寇周旋过三次,熟悉洋流、暗礁,阿古拉也举荐过他,说他能辨倭寇船的帆影,比旧水师将领还管用。”
“准奏!” 赵正提笔在图纸上批 “授郑阿福宁波水师巡检”,“再从工部调十名造船匠,帮沿海百姓修渔船 —— 防倭寇是大事,让百姓能靠海吃饭,更是大事。”
慕容芷这时带着皇城司的简报进来,上面贴着常州漕渠的清淤记录、灵州医馆的接诊台账:“陛下,常州清淤毕,漕粮运速比上月快两成,农户领工钱时都按了手印;灵州医馆接诊百余人,无一误诊。只是有旧吏暗中阻挠清淤,已按连坐制,将举荐那名旧吏的官员贬为驿卒,去敦煌商路送信了。”
赵正翻看简报,见清淤记录上除了数字,还有农户画的笑脸,医馆台账旁贴着孩童母亲写的 “谢” 字,忍不住笑了:“新政就像这漕渠里的水,得慢慢引、细细护,才能流到百姓田里。传谕各州县,下月起推行‘民生月报’,不管是漕运、医馆还是农具,都要写清‘百姓得啥好处’,朕要亲自看,亲自批。”
殿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案上的荐举册与新政图上。苏琬琬进来时,正见赵正用朱笔在 “周老栓”“陈三姑”“郑阿福” 的名字旁画圈 —— 那些圈,像一个个温暖的印记,串起大明从开封到江南、从灵州到沿海的民生脉络。远处的汴河上,载着新制闸门的粮船正扬帆东去,船帆上的 “明” 字,在月光下格外清亮。
(第三百零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