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民生坊聚(1 / 1)
第三百零五章 民生坊聚
洪武元年六月,开封城东南的民生坊终于落成。坊门是王老铁带着江南工匠打的,门框上刻着 “耕织传家” 四个大字,门楣挂着灵州蒙学孩子们织的 “天下安” 锦缎,从坊口往里走,两侧依次排着张阿婆的粥铺分号、王老铁的匠坊、阿古拉的西域货栈,还有陈三姑坐诊的惠民医馆支棚,处处透着烟火气。
开业这天,张阿婆穿着新做的青布衫,正指挥伙计往粥桶里加青稞:“按灵州的老法子熬,多放红枣,让开封百姓也尝尝俺们流民的‘安稳粥’!” 粥铺前早就排起长队,有附近的农户,有漕渠边的船工,还有刚从西域来的商队伙计,阿古拉正帮着维持秩序,用汉、回双语喊:“大伙别挤,都有份!”
赵正带着柳萱、苏琬琬来视察时,正见王老铁在匠坊前演示新改的 “三用犁”—— 既能耕旱地、又能耙水田,还能松土护桑苗,围看的农户们啧啧称奇。“陛下,这犁比旧犁省三成力,江南、湖广的农户都来订,俺们匠坊都快忙不过来了!” 王老铁擦着汗,指着犁柄上的 “明” 字,“每把犁都刻着国号,让百姓知道,这是大明的好犁,能种出好粮!”
医馆支棚前,陈三姑正给一个老船工号脉,柳萱站在一旁帮忙递药包。“老丈,您这是常年拉纤落下的腰疾,俺给您开副草药,再教您个推拿的法子,按这几个穴位,能缓解疼痛。” 陈三姑边说边在老船工腰上比划,老船工笑着点头:“多谢陈大夫,多谢皇后娘娘!从前俺们船工生病,只能硬扛,如今有了医馆,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赵正走到坊中央的 “民生碑” 前,碑上刻着新政落地后的成果:“流民安居两千三百户,粮产增四成,医馆覆盖十八州,商路通十四国”,每一行字旁都有百姓代表的手印,张阿婆、王老铁、阿古拉的手印排在最前面。“这碑不是给朕立的,是给天下百姓立的。” 赵正摸着碑上的手印,对身边的赵普道,“新政能有今日,离不开诸位的力挺 —— 石守信护境、慕容芷肃奸、苏琬琬兴农、萨琳娜固海,还有这些百姓代表的助力,往后大明要论功行赏,得让有功者名留青史。”
赵普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臣已着手整理功臣名录,除了文臣武将,还应将张阿婆、王老铁等民生功臣列入,他们虽无官职,却为新政立了大功,当受朝廷表彰。”
张阿婆正好端着粥走过来,听到这话连忙摆手:“陛下,老身不用表彰!能看着百姓有饭吃、有活干,比啥都强!俺这粥铺能开到开封,就是朝廷给的最大恩典了!”
赵正接过粥碗,喝了一口,还是熟悉的灵州味道:“阿婆,这表彰不是给您一个人的,是给天下为民做事的百姓看 —— 只要为大明民生出力,不管是官是民,朝廷都不会忘。”
夕阳西下时,民生坊的人还没散。匠坊里,王老铁还在给农户讲犁的用法;货栈前,阿古拉正跟中原商队谈丝绸生意;医馆旁,柳萱和陈三姑还在给百姓义诊。赵正站在坊门口,望着这热闹又安稳的场景,忽然觉得,这民生坊才是大明最好的 “朝堂”—— 没有森严的等级,只有百姓的笑脸,只有实务的烟火,而这些,正是他要守护的 “大明根基”。
(第三百零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