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烽火锻山河 > 第229章 为冬季作战储备物资

第229章 为冬季作战储备物资(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深秋的太行山脉,层林尽染,金黄与火红的树叶在寒风中簌簌飘落,像一封封寄往寒冬的信笺,承载着季节更迭的沉重讯息。风卷着枯叶在军工车间的院中打转,吹动了李铮的衣角,也吹动了他心中那根紧绷的弦。他站在那棵老槐树下,树干斑驳,年轮深深刻印着岁月的痕迹,如同这片土地所承受的苦难。他望着天空中南飞的雁阵,排成“人”字,渐行渐远,仿佛在提醒他:时间不多了。作为一名曾在前线浴血奋战、三次负伤、如今转至后方担任军工车间主任的指挥员,他太清楚冬季意味着什么——不仅是风雪与严寒,更是日军“扫荡”的高峰时节。每年入冬,敌人便依仗其装备优势,在雪地里展开“铁壁合围”,而我军战士却常常因弹药受潮、引信失灵、枪械冻结而陷入被动。低温会让枪械卡壳,炸药失灵,战士们在雪地里跋涉数十里,若再因弹药问题贻误战机,代价将是鲜血与生命,是整支队伍的覆灭。

“必须抢在大雪封山前,把物资备足。”他低声自语,指尖紧攥着衣襟,目光坚定如铁,仿佛要将整个冬天的风雪都钉死在时间之外。

这时,陈婉儿快步走来,手中拿着一叠泛黄的报表,纸页边缘已微微卷曲,那是无数次翻阅的痕迹。她的发丝被风吹得微乱,脸颊因奔波而泛红:“李主任,这是本月弹药生产数据——手榴弹月产500枚,掷弹筒榴弹500枚,轻机枪10挺,掷弹筒15具,基本满足当前前线需求。这是根据上个月三个主力营的消耗量测算的。”

李铮接过报表,指尖在数字上轻轻划过,却未露出丝毫轻松。他将报表翻来覆去看了两遍,眉头越皱越紧:“远远不够。冬季扫荡规模会翻倍,战士们在雪地作战,每一发子弹都可能决定生死。而且,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上个月有三起手榴弹哑火事件,都是因为引信受潮。低温环境下,普通弹药箱根本扛不住。从今天起,全面扩产!同时,必须解决低温对弹药的影响——我们要做**防寒弹药箱**,确保每一发弹药在零下二十度依然可靠。”

他一声令下,吴天浩、徐小眼、陈婉儿、刘满仓等骨干迅速集结在车间会议室。这是一间由旧仓库改造的房间,土墙上挂着手绘的生产流程图,用炭笔和红蓝铅笔标注着各道工序的衔接点。煤油灯在头顶摇曳,火光在每个人脸上投下跳动的影子,映照出他们脸上凝重而坚毅的神情。窗外,风声呼啸,仿佛是战争的前奏。

“第一,扩大产能。”李铮站在前方,声音沉稳有力,像一块砸进冰湖的石头,“手榴弹和掷弹筒榴弹月产从500枚翻倍至1000枚,掷弹筒增至20具,轻机枪维持10挺但提升装配效率,争取将单挺装配时间压缩三分之一。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

“有!”陈婉儿率先起身,声音清亮如钟,“弹药组可以抽调10名熟练工,从维修班和质检组临时借调,实行两班倒,24小时轮转生产。但需要零件加工区优先供应弹体、引信和尾翼,尤其是引信弹簧,目前库存只够支撑十天。”

徐小眼点头接话,他是零件加工区的组长,技术过硬,性格沉稳:“我们有5台专业车床和2台新造的简易车床,已调试完毕。从明天起,全部转为弹药零件专线生产。王二柱带一组人夜班,李小花负责日班质检,确保零件精度不因赶工而下降。我已经让工人把车床的润滑系统换了抗冻机油,防止低温卡死。”

吴天浩沉声道,他是车间的老技师,经验丰富,主管质量监督:“产量可以提,但质量不能降。尤其是引信和炸药装填,低温环境下更易失灵。每一发弹药出厂前,必须经过低温模拟测试,不合格的,一律回炉。我建议设立‘双检制’——日检加夜检,每批次都要留样备查。”

“放心,吴师傅。”陈婉儿郑重道,“我们已增设低温试验箱,是用旧冰箱改造的,里面放了冰块和盐,能模拟零下20度环境。每天随机抽检10%,确保在极端条件下仍能正常引爆。昨天我们测试了30枚,全部合格。”

会议进入第二项——防寒弹药箱的制作。李铮展开一张草图,铺在桌上,用几块石头压住边角:“普通木箱不抗寒,震动也大。我建议在内壁加装羊毛衬里,既保温又减震。羊毛是天然隔热材料,比棉布更耐用。箱盖加密封胶条,用废旧轮胎剪成,防雪防潮。每个箱子容量为20枚手榴弹或10枚掷弹筒榴弹,底部加一层油布,防止地面湿气渗透。运输时,每十箱绑成一组,用麻绳固定。”

“这活儿我们运输队接了!”刘满仓一拍大腿,站起身来,声音洪亮,“我们有木工、缝纫工,连针线都备好了。王师傅会做木箱,张嫂会缝纫,李大锤能扛百斤重物。只要材料到位,三天内就能出样板,五天内投入量产。”

“羊毛我来解决。”李铮说,“我亲自去根据地供销社协调,争取调拨一批。另外,我们还可以向周边村庄的牧民收购,用布匹和盐巴交换,发动群众力量。”

散会后,整个军工车间瞬间沸腾。弹药组立刻重组流水线,陈婉儿将装填速度提升至每分钟3枚手榴弹,工人们轮班吃饭,机器不停。零件加工区车床轰鸣不息,王二柱连续工作18小时,只为赶出一批高精度引信。徐小眼亲自守在车床旁,用卡尺反复测量每一段螺纹,确保误差不超过0.1毫米。他甚至把铺盖搬到了车间,说:“任务不完,我不离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