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为冬季作战储备物资(2 / 2)
而运输队的工坊里,锯木声、钉锤声、缝纫机的“哒哒”声交织成一片,像一首战时的交响曲。工人们将厚实的羊毛铺在木箱内壁,用麻线密密缝制固定,再钉上防潮油布。刘满仓亲自示范:“羊毛要铺匀,不能有空隙,否则保温效果打折扣。密封条要压紧,雪水一渗,弹药就废了。记住,我们做的不是箱子,是战士们的‘保命匣’。”工人们的手掌被钉子扎破,被羊毛扎得发痒,却无一人退缩。一位老木工蹲在角落,一边钉着箱角一边笑着说:“我儿子在前线打鬼子,我给他做口箱子,也算尽了爹的心。他要是知道这箱子是我做的,打仗肯定更带劲。”
第三天清晨,李铮带着500斤优质羊毛和两名供销社工人返回。羊毛是用三头驴驮来的,还附带一批防水油布和密封胶条。供销社负责人握着他的手,声音哽咽:“李主任,我们把库存的优质羊毛全调给你了,连我们自己过冬的储备都拿出来了。前线需要,我们倾尽全力。这是人民的战争,我们不计得失。”
有了材料,防寒弹药箱的生产全面提速。七天后,第一批50个箱子出炉。李铮亲自验收——箱体用硬木打造,四角加铁皮加固,内衬是厚实的羊毛,摸上去柔软而温暖,密封条压紧后几乎听不到漏气声。他命人将10箱弹药置于室外空地,经历整夜霜冻。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亲手打开箱子,取出一枚手榴弹,手套都被冻得僵硬,但他动作坚定。拉动引信——“轰”地一声,远处雪堆炸开一道裂口,弹片四溅。
“成功了!”工人们欢呼起来,有人眼眶泛红,有人激动地抱在一起。陈婉儿抹了抹眼角的泪:“这不只是箱子,这是我们的承诺。”
接下来的日子,生产进入白热化。弹药组实现了24小时三班倒,每班8小时,轮换休息。徐小眼的零件加工区每天产出3000个弹体零件,王二柱带领的夜班组甚至创造了连续工作20小时无差错的纪录。吴天浩每天巡检三次,亲自抽查每一批次的引信灵敏度。刘满仓的运输队则完成了全部500个防寒弹药箱的制作,每个箱子都经过密封测试和震动测试。
半个月后,目标全部达成:**月产手榴弹1000枚,掷弹筒榴弹1000枚,轻机枪10挺,掷弹筒20具;500个防寒弹药箱全部完工,整齐码放在仓库中,像一座座小小的暖屋,静静地等待着它们的使命。**
为确保万无一失,李铮组织了模拟运输测试——用马车在结冰山路上颠簸20公里,再开箱检查。他亲自随行,坐在颠簸的车板上,紧紧护住箱子。途中,马车滑过冰面,险些翻车,刘满仓跳下车,用肩膀顶住车轮,直到队伍脱险。抵达目的地后,开箱检查——弹药无一受潮,引信灵敏,炸药稳定,连尾翼都没有松动。
“可以交付了。”李铮在记录本上写下最后一行字,笔尖微微颤抖。这不仅是一份记录,更是一份誓言。
运输队随即行动。一辆辆马车满载着弹药与防寒箱,在晨曦中缓缓驶出车间。每个箱子上都贴着红色标签:“**太行军工·冬季专用·内衬羊毛·请勿受潮**。”三营营长亲自带队来接,看到那一排排泛着柔光的箱子,他眼眶一热,紧紧握住李铮的手:“李主任,这不只是弹药,是战士们在雪地里的‘暖被窝’啊!有了它,我们敢在零下三十度打伏击,敢在风雪里埋伏一整夜。你们送来的不是武器,是信心,是希望!”
李铮笑了,拍了拍他的肩:“前线打得多坚决,我们后方就供得多有力。这是我们的战线,只是没有硝烟。但每一颗螺丝,每一块羊毛,都是我们对敌人的回答。”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蜿蜒的山路上。马车队伍渐行渐远,车轮碾过落叶,留下两道深深的印痕,像刻在大地上的誓言。李铮站在车间门口,望着那远去的背影,手中紧握着一份新的生产计划——**冬季反扫荡物资第二阶段储备,已提上日程:包括防冻润滑油、战士防寒鞋垫、简易雪地伪装服、以及新型防潮火药包。**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只是枪与炮的较量,更是意志与时间的赛跑。而太行山的每一缕风雪中,都燃烧着不灭的火种——那是工人们的汗水,是战士们的热血,是母亲缝在箱子里的家书,是孩子画在纸上的“打倒日本鬼子”,是民族不屈的脊梁。
他转身走回车间,煤油灯再次点亮,照亮了墙上那幅巨大的生产进度图。新的任务,已经开始。而在这片被风雪笼罩的大地上,希望,正从每一个车间、每一双手、每一颗心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