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谁在给回音标价?(2 / 2)
苏霓笑了笑,没说话,只将名片夹进手边的文件册中。
“带他上来吧,去数据大厅。”
十分钟后,一位穿着笔挺西装的男人踏入数据大厅,目光瞬间被眼前的巨幅曲面屏吸引:八万条实时滚动的陈述记录如星河般倾泻而下,声音波形在屏幕上起伏跳动,每一条都标注着地理位置、情绪标签与响应进度。
空气中弥漫着低频的语音合成声,就像一座城市在呼吸。
“这就是‘每日新生陈述’?”风投代表语气激动地说,“苏理事长,这不仅是数据流,这是未来!我们测算过,只要稍作包装,接入ESG评级体系,它就能成为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评估的核心指标。保守估计,估值至少五十亿。”
苏霓倚在控制台边,笑意温和却未达眼底:“你看到的是数据,我看到的是八万个活生生的人。”
男人一愣。
她转身指向屏幕右下角一条刚上传的录音:“这个声音来自云南山区的小学教师,她连续三天凌晨两点提交同一诉求——‘学生食堂的米发霉了’。系统自动将其标记为高危等级,联动教育局督办,昨天已经换粮。你觉得,这条数据值多少钱?能折算成几分ESG评分?”
对方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回应。
苏霓缓步走近:“他们不是关键绩效指标,而是立法者。”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每一次发声,都在重塑规则的边界。你们想把它变成交易品,可它生来就是为了打破交易逻辑。”
大厅陷入短暂的寂静。
风投代表神色微微一变,但仍强作镇定:“苏总,理想很美好,但没有资本推动,再伟大的模式也走不出实验室。”
“所以我们不需要推动。”她微笑着说,“我们需要守护。”
临别时,苏霓递上一本泛黄的旧书——《八十年代广播稿合集·民生篇》。
封皮斑驳,页角卷起,隐约可见手写批注。
“这是我们第一次为矿工说话的地方。”她说,“那时候设备简陋,话筒会啸叫,但我们从没收过一分钱。现在也不会。”
男人接过书,神情复杂地离开了。
门关上的那一刻,许文澜从监控室走出来,挑了挑眉:“他背后站着三家拟上市企业的联合财团,刚刚还调用了境外服务器扫描我们的接口。”
“知道了。”苏霓望向屏幕,眼神渐渐变冷,“有人开始害怕了——说明我们踩到了真正的痛点。”
与此同时,林晚驱车驶入西城“火种计划”试点社区。
原定的回访日程本是例行检查,可刚下车,她便察觉到异样:社区议事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玻璃幕墙建筑,门口的LEd屏滚动播放着:“智慧表达体验馆——让您的声音更动听”。
推门而入,VR模拟议事厅正在演示“居民代表大会沉浸式参会流程”,AI语音美颜系统宣称可“优化情绪表达,提升诉求通过率”,墙上甚至挂着积分排行榜:“本月最佳发言人奖励超市购物券500元”。
林晚站在角落,静静地观察着。
几位老人被工作人员引导着戴上耳机,尝试用“标准化模板”录制诉求:“我家漏水严重……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说完,系统立刻打出评分:“情感真挚度8.7,传播潜力b+。”
她走上前,轻声问一位老伯:“您家真的漏水吗?”
老人点了点头:“漏了好几个月,物业一直不修。”
“那您刚才说的,是实情吗?”
“差不多吧……但他们让我这么说的,说这样容易‘上榜’。”
林晚眼眸一沉。
她没有揭穿,而是悄悄帮几位老人连接上传通道,启用原始音频直录模式。
镜头对准昏暗楼道里滴水的天花板,老人颤抖的手指指着墙皮剥落处,声音沙哑却坚定地说:
“我们要的不是会唱歌的灯柱,是能修好的路灯;不是漂亮的声音,是有人听见之后,真的来干活。”
视频上传的瞬间,许文澜设置的“过度包装警报”被触发。
系统自动识别出关键词异常集中、语调模式机械化,并比对历史数据发现该社区近期诉求响应率反常下降。
警报立即推送至国家信息治理研究中心备案清单。
当晚,数据中心灯火通明。
许文澜盯着解码终端,嘴角扬起一抹冷笑:“抓到了。‘声量宝’的实际控制人,是‘云启智能’的全资子公司。而这家公司,半年前刚拿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段。”
她没有立刻曝光,而是反向注入一组加密测试数据——包含未来三天内将在三个偏远县城爆发的真实议题:征地补偿纠纷、校车安全整改、医保报销延迟。
所有数据均嵌入唯一数字水印。
两天后,某数据分析平台公然推出“热点预测包”,声称可提前掌握基层舆情动向,售价百万起。
其中五个“精准预判”的话题,正是许文澜埋下的陷阱。
陆承安看着证据链完整闭合,拨通对方法务电话,声音平静却锋利如刀:“你们卖的不只是数据,是还没发生的生活。下周,我会向市场监管总局递交正式举报材料。”
窗外暴雨倾盆,雷光划破夜幕。
苏霓站在基金会顶楼露台,望着这座被霓虹点亮的城市。
万家灯火中,有多少声音正被修饰、篡改、贩卖?
又有多少真实,正在沉默中消逝?
陆承安走到她身边,撑起了伞。
“他们以为我们在建数据库。”她低声说,目光穿透雨幕,“其实我们在养一条河——一条由普通人的泪水、呐喊与希望汇成的河。”
风掠过耳畔。
“现在,有人想给河水定价。”
远处天际线之上,一道闪电撕裂苍穹,仿佛昭示着某种不可阻挡的变革正在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