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看不见的人,往往听得最深(1 / 2)
市民记忆馆的玻璃幕墙在夕阳下折射出流动的金色,仿佛整座建筑都在静静呼吸。
林晚带着两名助手再次踏入这里时,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期待。
她的目标明确——那个曾独自在展柜前流连忘返的盲童,小舟。
小舟的家就在记忆馆附近的老式居民楼里。
开门的是孩子的母亲,一个面容略带疲惫但眼神温柔的女人。
看到林晚,她先是一愣,随即像是找到了倾诉者,将她们迎了进来。
“林馆长,你们来了正好。”女人叹了口气,指了指阳台上那个安静坐着的小小身影,“自从上次从馆里回来,这孩子就跟变了个人似的。不哭不闹,就是每天到了下午,就非要我带他去记忆馆门口的长椅上坐着。问他为什么,他总说……”她顿了顿,声音里带着几分困惑与心疼,“他说,能感觉到里面有人在等他,想跟他说说话。”
一句话,如同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击中了林晚的心脏。
她望向阳台上的小舟,男孩的脸庞迎着风,侧耳倾听的姿态,不像是在感受风,更像是在捕捉从记忆馆深处传来的、常人无法听闻的呓语。
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在林晚脑中炸开。
声音可以被记录,情绪呢?
触感呢?
那些被遗忘在时光里的温度和颤抖,是否也能被“转录”?
返回馆里,林晚立刻召集了核心团队会议。
她站在全息投影前,声音坚定有力:“我提议,增设一个‘触感交互区’。”
方案一出,引来一片窃窃私语。
林晚没有理会,继续道:“我们将挑选最具代表性的录音笔,比如S001档案的那支,进行一比一复刻。这些复刻品将成为可触摸的展品,内部嵌入微型振动模块。当播放对应的录音时,模块会同步释放与录音者情绪相关的节奏脉冲。”
技术负责人许文澜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馆长,这个想法……太主观了。我们怎么定义‘情绪的节奏’?悲伤的颤抖和紧张的颤抖,频率是多少?这很容易沦为一个廉价的噱头。”
林晚没有退缩,她直视着许文澜:“那就从最直接的开始。S001,陈素芬女士在讲述她丈夫牺牲的消息时,我们有高清影像资料,她的手抖得非常厉害。把那个频率采集下来,复刻进去!”
争论没有结果,但林晚力排众议,坚持制作了第一个样品。
她亲自戴上测试手套,闭上眼睛,指尖轻轻覆盖在冰冷的录音笔复刻品上。
耳机里,陈素芬老人压抑着悲恸的苍老声音响起,几乎在同一瞬间,一股微弱而规律的震颤从指尖传来,频率由慢到快,再趋于平缓,竟与影像资料里老人因激动而颤抖的双手频率分毫不差!
那一刻,林晚感觉自己触摸到的不再是一段冰冷的数据,而是七十年前那个午后,一个女人在承受生命中最沉重打击时,无法抑制的悲伤。
然而,许文澜依旧固执地摇头。
“不对。”她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数据流,“这只是模拟,是我们的‘想当然’。记忆不该被我们预设,它应该自己‘说’出来。”
她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反向设计方案:“我们不应该去‘模拟’情绪,而是去‘采集’动作。采集录音者生前使用这些物品时留下的真实物理数据——比如周伯修理收音机时,他转动旋钮的力度、他因专注而变化的呼吸起伏、他习惯性的手腕扭动。将这些数据转化成一条独一无二的动态触感曲线,这才是真正的‘记忆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