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看不见的人,往往听得最深(2 / 2)
许文澜的团队通宵达旦,将w001号档案——周伯的录音作为首个攻坚目标。
在调试一段周伯修理那台老式半导体收音机的录音时,许文澜忽然瞪大了眼睛。
她发现,周伯在拧紧一个关键螺丝后,总会习惯性地将手腕快速、有力地抖动两下,以放松肌肉。
而这个动作的顿挫节奏,通过数据曲线放大后,竟与那段录音背景里《东方红》乐曲的前奏节拍,完美吻合!
这个发现让整个控制室陷入了一片死寂,继而爆发出狂喜的惊呼。
这不是巧合,这是长年累月刻入骨髓的肌肉记忆,是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周伯这个人的独特烙印。
许文澜当即拍板,将这个“手腕扭动”的节拍设定为w001档案的专属触感反馈机制。
当参观者佩戴感应手套触摸展品时,听到的不仅是周伯的声音,更能“摸”到他修理收音机时那标志性的动作。
“我们要让记忆,不再只是能听的,也是能摸到的。”许文澜在项目报告上写下这句话,眼神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远在城市另一端的苏霓,很快便得知了“触感交互区”的惊人进展。
她坐在轮椅上,摩挲着自己早已冰凉的手指。
一个深藏心底的画面倏然浮现——几十年前,她第一次作为实习生使用录音笔时,因为过度紧张,指尖冻得像冰块。
是周伯,将他那支用了多年的、温热的旧笔塞进了她的手里。
“用我的吧,丫头,手这么冷,设备都怕你。”
那是她接触过的,唯一一支被人长久握着、带着体温的设备。
其余的,都只是冰冷的、躺在器材库里的工具。
“温度……”苏霓喃喃自语,眼中骤然迸发出一股决然。
她拨通了许文澜的电话,声音不容置疑:“文澜,来我这里一趟。”
当许文澜赶到时,苏霓已经打开了那个沉重的保险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了一个丝绒盒子。
盒子里,静静躺着的,正是那支银杏叶刮痕依旧清晰的录音笔——4RE号录音笔悬浮在空中,散发着微光。
无数双看不见的手,从四面八方的黑暗中伸出,没有争抢,只是温柔ly、虔诚地,一一抚过那冰冷的金属外壳,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告别。
她坐在床沿,窗外的天空渐渐泛白,心头那股因梦境而起的悸动,久久无法平息。
她下意识地看向墙上的日历,那个被她用红笔圈起来的日子,只剩下最后几天了。
有些尘封的记忆,不能只在梦里相见。
有些亏欠的道别,是时候去亲口说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