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391章 他说快撑不住了,其实早就安排好了退路

第391章 他说快撑不住了,其实早就安排好了退路(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反而会因他的离世,获得更大的悲悯与正当性。

沈琅低头看着手中的铜哨,那细微震动仍未停歇,像是远方正有人吹响第一声号角。

崔明瑜攥紧蓝册,指节发白。

她知道,从今往后,《民声志》不再是王府附庸,而是一柄悬在官僚头顶的剑。

赵砚舟默然合上文书,脑海中已有脉络初现——三条线看似独立,实则互为支撑:哨网传声,报纸释义,风闻处执查。

若能整合成章……

他尚未言明,但眼神已亮。

萧澈注意到了。

他轻轻点头,没多说什么,只是将目光重新投向三人。

“去做吧。”他说,“不要为我戴孝,要为她说真话。”

烛火摇曳,映照四张面孔,皆无悲色,唯有决意。

这一刻,七王府没有哀音,只有静水流深。

赵砚舟走出王府时,天边已泛出青灰。

他手中三卷密令如千钧之重,压得他步履沉稳,不敢有丝毫轻忽。

街巷寂静,唯有更夫残声远去。

他没有回翰林院,而是径直转入城南一条僻静小巷,在一扇不起眼的木门前叩了三下。

门开一线,书吏模样的年轻人探出身来,见是他,立刻让路。

屋内烛火通明,案上堆满抄本、图表与各地哨网分布图。

这是他们暗中经营多年的“文枢阁”,专司典章制度推演,如今终于到了用场。

赵砚舟将三份密令摊开于案,凝视良久,忽然提笔写下一行字:“癸卯新政十二条”。

他低声自语:“若以私权推行,必遭反噬;唯有托之先制,方可立于不败。”

于是他伏案疾书,逐条整合沈琅的哨网系统、崔明瑜的《民声志》独立机制、以及风闻处的监察职能。

每一条都冠以古语为名——“采风观政,本自《周礼》”“民隐可达天听,载于《尚书·尧典》”“言路广开,乃太祖初年旧例”。

他甚至引用前朝帝王诏书中“宁闻逆耳之言,不听谄谀之声”一句,作为总纲起首。

条文成稿之际,东方微亮。

他反复推敲措辞,确保每一句皆可溯源,每一制皆似曾相识。

这不是创新,而是“复归”。

守旧派最怕变革,却最敬祖宗成法。

只要让他们相信这不过是恢复旧规,便无人敢公然反对。

次日午后,赵砚舟重返王府,呈上《癸卯新政十二条》草本。

萧澈倚在软榻上,苍白的手指缓缓翻过纸页,目光停顿在“民隐可达天听”六字上,嘴角轻轻一动。

“很好。”他声音低哑,却清晰,“不要说是我们的创举,就说……是她临行前念叨的最后一句话。”

赵砚舟心头一震,抬眼看向萧澈。那一瞬,他仿佛看见这位病弱皇子

“世人不信孤臣之心,但不会怀疑一个亡妻的遗愿。”萧澈闭目,气息微弱,“就让这份奏议,以‘追述皇后遗志’为名递进宫中。皇帝念及亲情,难轻易驳回。”

话音落罢,外间传来脚步声。

元惠禅师步入庭院,手持一只陶罐,封口以朱泥印着双龙纹,正是当年七王府与安国公府联姻时,合卺酒所用之器。

“贫僧遵嘱而来。”禅师低声道,“此酒未曾饮尽,她走那日,殿下命我代为封存。”

萧澈睁开眼,望向那只斑驳旧罐,良久未语。

随后挥手,命人取井台旁铜勺,亲自启封,将残液缓缓倾入庭院古井。

水声轻响,一圈涟漪扩散,随即隐没黑暗。

“水会流到地下河,”他说,“就像话会传到她耳边。”

当夜,萧澈独坐书房,窗外万籁俱寂。

他翻开最后一本奏折,是江南灾情快报,批红已毕,却在末尾添了一笔小字:“此事已妥,勿念。”

笔尖顿住,墨迹晕开。

他合上折子,倚案而歇,唇角微扬,似在等待一场不会到来的回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