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394章 她不在的地方,风最响

第394章 她不在的地方,风最响(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她不在的地方,风最响。

林砚的手指停在敦煌残卷的空白处,指尖微微发颤。

那串以星宿方位标记的符号,在烛光下显出奇异的规律——三颗星为一组,间隔均匀,如同敲击屋檐的雨滴。

她曾随父亲抄录太常寺历代乐谱,也见过西域传来的龟兹古调,可从未见过用天象排布音律的方式。

但这个节奏……她闭上眼,轻轻哼出声来。

铛、铛、铛——

三声短促,如钟鸣初启,正是《太平引》的起始音。分毫不差。

她猛地睁开眼,心跳如鼓。

这不是巧合。

苏锦黎已死十余年,史册无名,碑文不载,可她的声音却像沙粒渗入大地,无声无息蔓延到了千里之外的荒窟。

她连夜收拾行囊,雇了快马直奔长安。

正音局门前,青石阶上落着细雪。

林砚递上文书,说是携古乐残卷求证音律源流。

值守官翻了几页,摇头:“我们不收个人创作。”

“这不是创作。”她急道,“这是记录!是有人把声音刻进了星空里!”

对方抬眼看了看她,语气冷淡:“正音局只存标准音器与官方乐典。你说的星图、残卷、个人发现,都不在收录之列。”

她被拦在门外。

直到第三日清晨,沈琅来了。

素衣斗篷,腰间悬着那只青铜匣。

她没让林砚进厅堂,而是在廊下见了她一面。

风从西北吹来,带着干冷的气息。

“你从敦煌来?”沈琅问。

林砚点头。

“走的是玉门道?”

“是。”

“路上可听见风敲屋檐?”

林砚一怔:“有。百姓在梁上挂陶罐测风向,风吹罐口,发出空响。”

“三年前大旱,”沈琅望着远处灰蒙的天空,“没人种地,也没人打钟。可他们靠听风声判断气流动向,知道哪一天会有云聚。那声音开始是杂乱的,后来慢慢齐了,变成三拍一循环——和你现在发现的音律一样。”

林砚喉咙发紧:“所以……您早就知道?”

沈琅没回答。

她只说:“有些东西,生来就不需要名字。它不是谁写的,是活出来的。”

那一刻,林砚忽然明白了。

苏锦黎没有留下着作,没有立碑题名,甚至连画像都未传世。

可她的律母体系早已脱离个体意志,成了民间呼吸的一部分。

就像风穿过屋檐,你不记得是谁打开了窗,但你知道——这风,本该如此。

她低头看着手中的残卷,终于笑了。

不必收录,不必认证。只要还有人听见,就够了。

数日后,长安议政殿外张灯结彩。

赵砚舟主持“律母入典”听证会,提议将十二律母纳入国家礼乐正典。

保守派怒不可遏。

“一介女子所创俚乐,岂能与《韶乐》并列?此风若开,今后市井小调皆可称经,礼崩乐坏不过如此!”

赵砚舟静立阶前,不辩一字。片刻后,他抬手示意。

两名力士抬进一口铜钟,锈迹斑驳,却仍透出沉厚之气。

钟身铭文清晰可见:黄钟起律,五度相生,损益迭运,终始循环——正是当年苏锦黎改良的十二律母刻度。

“请诸位细看。”赵砚舟轻声道,“这钟铸造于先帝年间,出自宫廷铸乐坊。也就是说,你们口中‘俚乐’的理论,已在宫中使用三十年。”

堂下一片寂静。

一位老学士颤抖着手指抚过铭文,忽然脸色剧变:“这……这‘五度相生’之法……我在《礼乐志》注疏里读过!一直以为是古传遗法!”

另一人猛然醒悟:“我也引用过这段推演!用来校准编磬!可从未想过……它竟出自一人之手?”

赵砚舟环视众人:“她没要求署名,可你们用了她的理;她没争地位,可你们奏的是她的音。现在你们说这是‘俚乐’,是不是……太迟了?”

铜钟被敲响。

一声荡开,余韵悠长。

满殿官员低头默然,仿佛第一次听见自己一生所学的源头,竟是那个从未被提起的名字。

与此同时,崔明瑜拄杖走过安国公府旧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