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392章 科技融合新尝试——“虚拟偶像青溪”

第392章 科技融合新尝试——“虚拟偶像青溪”(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云栖文创的项目启动会现场,没有常见的科技发布会冷光阵列,反而像一场“古今对话”的雅集——前台的LEd屏循环播放着宋代《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的局部,衣袂翩跹的仕女与右侧全息投影的数据流交织;会场角落摆着两架竹编屏风,篾条间嵌着微型LEd灯,亮起时能透出“青”“溪”二字的篆体;连嘉宾手里的矿泉水瓶,都贴着陈曦设计的陶埙纹样标签,瓶身印着“非遗·科技共生”的小字,处处藏着东方细节。

当主持人宣布“虚拟偶像‘青溪’正式启动开发”时,全场灯光暗下,中央的全息投影台缓缓亮起——一道淡青色的光雾聚拢,渐渐勾勒出女子的轮廓:她身着宋锦织就的襦裙,裙身绣着细如发丝的竹篾纹,随动作轻轻流动;发间簪着一支白玉簪,坠着微型陶埙挂饰,走动时会发出细碎的清响;眉眼是参照《簪花仕女图》的含蓄画法,眼尾微微下垂,带着温婉却不怯懦的气质;连手势都经过考据——抬手时食指与中指并拢,是宋代雅集中“执盏礼”的简化版,透着古人的雅致。

“青溪的形象,不是‘复古’,是‘唤醒’。”陈曦走到投影台前,指尖轻触虚拟的“青溪”衣袖,屏幕上立刻弹出裙身竹篾纹的细节拆解,“我们请了三位宋代服饰专家,从纹样、配色到剪裁,都还原宋代市井女子的日常着装——比如她的襦裙领口是‘直领对襟’,不是影视剧里常见的‘高领’;袖口是‘窄袖’,方便劳作,呼应非遗传承人的‘动手’属性;裙色选‘天青色’,取自汝窑瓷的釉色,既淡雅又有辨识度,避免虚拟偶像常见的浓艳浮夸。”

现场最令人动容的,是“青溪”的声音揭秘环节。当技术总监调出一段老录音时,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录音里是位老人的声音,温和却有力量,正耐心讲解竹编的“斜纹编法”:“这片篾要压二挑二,别急,慢工出细活,像养孩子一样,得慢慢教……”技术总监介绍,这是已故竹编大师吴清和的声音,二十年前他在云栖村教徒弟时,被村民用旧录音机录了下来,如今吴大师的女儿吴小妹,特意将录音带捐给项目组,授权用AI技术复原父亲的声线。

“我们花了六个月,拆解了127段录音的声纹。”技术总监调出声纹分析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参数,“吴大师的声音有个特点,讲解技艺时尾音会轻轻上扬,像怕徒弟听不清;提到竹篾时,音色会变柔,像在说自家孩子。AI复原时,我们特意保留了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比如偶尔的停顿、轻微的气音,拒绝‘完美却冰冷’的电子音,让‘青溪’开口时,听众能感受到老匠人的温度。”

吴小妹也来到了现场,她手里捧着父亲生前用的竹编刀,看着全息投影里的“青溪”,眼眶泛红:“刚才听到‘青溪’试音,说‘竹编要顺着篾的纹理走’,我一下子就想起我爸——他总说这句话。现在有了‘青溪’,他的手艺、他的话,就能传给更多年轻人了。”台下不少非遗传承人轻轻点头,有人拿出手机,对着“青溪”的投影拍摄,想把这份“跨越生死的传承”分享给徒弟。

陈曦这时接过话筒,阐述“青溪”的使命:“我们创造‘青溪’,不是为了追虚拟偶像的流量热潮,是想造一座‘古今桥梁’——她不会唱跳炫酷的流行歌,却能弹着竹琴唱宋代的《鹧鸪天》;她不会做夸张的特效表演,却能对着镜头一步步演示竹编‘六角眼’的编法;她甚至会‘犯错’——比如编竹篮时漏掉一篾,然后笑着说‘抱歉,刚才学的时候没记牢,我们再试一次’,像个真实的徒弟,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

她现场播放了“青溪”的首支单曲《传承》片段——旋律以宋代古曲《梅花三弄》为基调,融入竹琴的清亮与陶埙的深邃;歌词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唱“竹篾绕三圈,陶泥捏成团,老手艺的暖,藏在指缝间”;画面里,“青溪”坐在云栖村的老槐树下,一边唱一边编竹篮,阳光透过树叶落在她的襦裙上,竹篾在她指尖翻飞,偶尔抬头对镜头笑一笑,像邻家姐姐教手工。

单曲上线仅24小时,播放量就突破1亿,社交平台上#青溪教我编竹篮#的话题阅读量飙升至5亿。有00后网友晒出自己跟着“青溪”学编的迷你竹篮,配文“第一次觉得非遗不难,像青溪说的,慢一点就好”;还有中学老师将《传承》的歌词改编成非遗课教材,让学生通过听歌了解竹编、陶艺;甚至有海外华人留言,希望“青溪”能出英文版的非遗教程,让外国朋友也能了解东方手艺。

启动会结束后,不少年轻人围着“青溪”的全息投影,有的模仿她的“执盏礼”手势,有的轻声跟着《传承》哼唱,还有人追问“什么时候能看青溪直播修陶埙”。陈曦站在人群外,看着这一幕,想起吴大师生前说的“手艺要活在人心里”——如今,借助科技的力量,老匠人的声音、老手艺的温度,正通过“青溪”这个虚拟形象,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变成他们愿意学、愿意传的“新时尚”。

“青溪”的开发还在继续,后续她会陆续解锁更多技能:跟着陶艺大师学拉坯、跟着古琴师傅学弹《广陵散》、甚至会走进云栖村小,给孩子们上非遗启蒙课。她不是完美的虚拟偶像,却带着真实的文化根脉;她没有冰冷的科技外壳,却藏着老匠人的温暖与年轻人的热爱——这份“科技+人文”的融合,正是云栖文创对“文化传承”的新探索: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让古老的智慧“潮”起来,让东方的温度,通过数字的力量,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