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现实题材大赛——挖掘时代的“脉搏”(1 / 1)
国家话剧院的大剧场里,冬日的阳光透过彩绘玻璃窗,在红色丝绒座椅上投下斑斓的光斑。舞台没有华丽的灯光特效,只摆着两排旧木架,上面整齐陈列着本次“现实题材创作大赛”的特殊展品——有泛黄的手写手稿,纸页边缘沾着泥土(作者是云南山区的农民,在田埂上写完最后一行);有贴满便签的采访本,便签上是不同字迹的修改建议(来自一群大学生集体创作);还有一部用旧手机拍摄的短片硬盘,外壳磨损严重,却装着记录留守儿童生活的珍贵素材。这些展品没有标签,却用最朴素的模样,诉说着“现实”二字的重量。
这是“中国文娱创新联盟”发起的首届现实题材创作大赛颁奖典礼现场,台下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作者——有头发花白的退休教师,有背着双肩包的在校学生,有戴着草帽的返乡青年,还有握着农具赶来的农民作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此之前从未登上过这样的舞台,手里的投稿作品,是在深夜的台灯下、田间的树荫里、工地的板房内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联盟秘书长走上台,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统计报告,声音里满是振奋:“本次大赛共收到全国投稿10.2万部,涵盖报告文学、短片、剧本、散文等多种形式。其中,82%的作者是首次创作的新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乡村医生的女儿,有支教老师,有社区网格员,还有快递员。这些作品没有炫酷的情节,却藏着最鲜活的生活:有记录养老院护工日常的,有描写快递站点悲欢的,有讲述返乡青年种果树的……每一篇都像一粒种子,带着时代的温度,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根。”
当念到“一等奖”时,舞台两侧的大屏幕突然亮起,出现了《大山里的医生》的手稿片段——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潦草,是作者在山路颠簸的摩托车上补写的:“王医生背着药箱走在雪地里,鞋帮进了雪,冻得脚趾发麻,却把唯一的暖水袋裹在药箱外侧,怕里面的疫苗冻坏。到了李奶奶家,他先摸了摸老人的额头,再掏出血压计,动作熟得像照顾自己母亲……”
作者周玲是贵州某乡村小学的语文老师,上台时还穿着沾满粉笔灰的蓝色外套,手里攥着手稿,指尖因紧张而泛白:“我写王医生,是因为他真的在我们村守了38年。有一次我儿子半夜发烧,雪下得齐膝盖深,他拄着拐杖走了两小时山路来敲门,看完病又摸着黑回去。我想把他的故事写下来,不是想获奖,是怕等我们这代人老了,没人记得山里有过这样的医生。”她的声音不大,却让台下不少人红了眼眶,有位来自甘肃的乡村代表,悄悄抹了抹眼泪,手里握着自己写的《村医日记》,仿佛在周玲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身影。
更让人惊喜的是联盟的后续计划——云栖文创当场宣布,将全额投资《大山里的医生》影视化项目,并启用大赛中脱颖而出的新人导演陈默执导。陈默是位26岁的返乡青年,之前在县城开了家小影视工作室,投稿的短片《村口诊所》记录了自己父亲(一位乡村医生)的日常,镜头里没有技巧,却满是真实的细节:父亲给村民看病时总多开一包感冒药,说“山里风大,预防着”;账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欠账”,却从不去催要。
“我第一次见到王医生的手稿时,就想起了我爸。”陈默走上台,手里拿着父亲的旧药箱,“我爸常说‘医生的本分不是治病,是让人少生病’,这句话我想放进电影里。之前总觉得自己拍的东西没人看,是联盟的大赛让我知道,普通人的故事,也能被看见、被珍惜。”他的话刚落,台下就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新人创作者举着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期待——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大山里的医生》的机会,更是所有“小人物故事”的机会。
陆砚辞站在舞台中央,手里捧着《大山里的医生》的手稿,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上的雪渍(是周玲在采访时不小心沾上的):“有人问我,现实题材没有武侠的江湖、科幻的宇宙,为什么还要花力气做?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身边的现实,就是最动人的‘江湖’——王医生的药箱,装着比降龙十八掌更有力的‘坚守’;村口的诊所,藏着比外星文明更温暖的‘共生’。这些故事,是时代的‘脉搏’,能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认真地生活、坚定地守护。”
他转头看向台下的新人创作者,语气里满是真诚:“联盟接下来会设立‘现实题材扶持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为新人作者提供创作补贴、专业指导和发行渠道。我们还会和全国200个乡镇合作,建立‘创作基地’,让大家能更方便地深入生活、挖掘故事。就像《守望乡村》里李岩饰演的乡村教师,不是靠想象演出来的,是他在云栖村住了两个月,跟着老教师备课、家访才找到的感觉——好的现实题材作品,从来不是‘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颁奖典礼结束后,周玲被围在中间,不少作者拿着自己的作品向她请教;陈默则被几位影视公司的负责人围住,讨论《大山里的医生》的拍摄细节;陆砚辞站在舞台角落,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想起大赛启动时的初心——不是为了选出几部优秀作品,是为了打开一扇门,让更多普通人的故事走进大众视野,让“真诚创作”的种子,在更广阔的现实土壤里发芽。
夕阳西下,剧场的彩绘玻璃窗把阳光染成温暖的橘色,落在那些还没来得及收起的手稿上。《大山里的医生》的手稿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纸页上的字迹在夕阳下仿佛有了生命,像在诉说着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最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遥远的幻想,而是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带着烟火气的真实——这,就是时代最鲜活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