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着书立说——《我的创作观》出版(1 / 1)
国家级出版社的新书发布会现场,被一抹温润的“创作质感”包裹得恰到好处。入口处的展示架上,《我的创作观》整齐码放,封面设计极简却藏着深意——浅米色的封面采用云栖村竹纤维混纺纸,触感粗糙却温润,正中央用烫金工艺压印着一枚小小的竹编纹样,是张师傅手工编织的“六角眼”缩小版,下方“陆砚辞 着”四个字,用的是毛笔手写体,透着不加修饰的坦诚。展示架旁,摆着几排旧物:陆砚辞当年写《侠影篇》的手写剧本(纸页边缘沾着草原泥点)、与流量资本博弈时的会议记录(字迹潦草却透着坚定)、新人作者的感谢信(有的用铅笔写在作业纸背面),这些与新书并列,像一场跨越时光的“创作对话”。
发布会没有邀请流量明星站台,台下坐着的大多是真正的“创作者”——有头发花白的老编辑,手里攥着泛黄的出版合同;有背着双肩包的高校师生,笔记本上已经列好了提问清单;有来自云栖村的手艺人,张师傅手里还拿着刚编的迷你竹编书签,准备送给陆砚辞;还有不少通过“现实题材创作大赛”脱颖而出的新人,他们捧着预售抢到的新书,扉页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当陆砚辞穿着一身半旧的亚麻衬衫走上台时,台下响起了温和却持久的掌声。他手里没有拿着演讲稿,只捧着一本《我的创作观》,封面已经被翻得有些褶皱——那是他自己的校样版,上面画满了红色的修改痕迹,甚至有几页贴着便签,写着“补充李岩试镜忘词的细节”“增加与老周讨论甲片工艺的片段”。
“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立传’,是想给后来者留一份‘实在的参考’。”陆砚辞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出,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亲切,“这些年总有人问我,‘怎么坚持真诚创作’‘怎么对抗流量资本’‘怎么扶持新人’,我不想说空泛的道理,就把自己走过的路、踩过的坑、心里的想法,都写进了书里。”
《我的创作观》共分为三辑,每一辑都藏着沉甸甸的“实践干货”:
第一辑“真诚为核”,陆砚辞首次详细拆解了“真诚创作”的内核,不是“不赚钱”“反市场”,而是“找到内容与人心的连接点”。他在书中写道:“拍《侠影篇》时,有人说‘实景太费钱,绿幕抠图就行’,但我知道,草原的风、华山的云、襄阳城的砖,这些真实的质感,是绿幕永远给不了的——观众能从郭靖衣角的泥点里,看到他守襄阳的艰辛;能从黄蓉襦裙的竹编纹里,感受到传统手艺的温度。真诚不是‘笨办法’,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巧办法’。”书中还收录了他当年的创作手账,其中一页画着《侠影篇》的场景调度图,旁边写着:“镜头要低一点,贴着草尖拍,让观众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也感受到郭靖的渺小——真正的侠,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是在天地间坚守的普通人。”
第二辑“博弈与坚守”,陆砚辞毫无保留地披露了与旧流量资本对抗的幕后历程。他写道:“《侠影篇》筹备时,有资本找上门,要求换掉李岩,启用流量明星,还说‘只要加几个甜宠桥段,收视率能翻倍’。我把合同推了回去,说‘郭靖守的是襄阳,不是热搜;我的作品守的是内容,不是流量’。”书中详细记录了那场持续三个月的“博弈”:资本撤资威胁、水军恶意抹黑、平台压档施压,陆砚辞带着团队四处找投资,甚至抵押了自己在云栖村的房子,最终靠着几位老艺术家的支持和网友的声援,才保住了作品的核心。“对抗不是‘硬碰硬’,是‘守住底线’——你可以不迎合,但不能不专业;你可以不赚钱,但不能不真诚。”这段文字旁,他特意加了一句批注:“后来《侠影篇》爆火,不是我们赢了资本,是观众用遥控器投票,证明了‘优质内容永远有市场’。”
第三辑“薪火相传”,则聚焦于扶持新人的心得。陆砚辞在书中分享了与李岩、王珂、陈曦等人相处的细节:“李岩第一次试镜忘词,我没骂他,只让他去云栖村喂马劈柴——我知道,要演好郭靖,先得学会‘坚守’;王珂写《守艺人》卡壳,我陪他走了七个省,找老木匠聊天——我知道,要写好手艺,先得懂手艺里的人;陈曦烧不好陶埙,我告诉她‘别怕失败,传统手艺都是摔出来的’——我知道,要做好非遗创新,先得有‘敬畏心’。”他还在书中总结了“新人扶持三原则”:不看流量看潜力,不看背景看态度,不看短期看长期。“扶持新人不是‘做慈善’,是给行业留‘活水’——今天的新人,就是明天的行业支柱;今天的小作品,就是明天的大经典。”
新书预售的消息一经公布,就引发了全网抢购热潮。首印一百万册,上线三分钟就被抢空,出版社紧急加印三次,依旧供不应求。社交媒体上,#陆砚辞我的创作观#的话题阅读量迅速破10亿,网友们的分享满是共鸣:“看到陆导写抵押房子保《侠影篇》,忍不住哭了——原来好作品背后,是这么多的坚持”“书里的创作手账太实用了,我是学编剧的,照着上面的方法改剧本,老师都夸我有进步”“作为新人作者,最感动的是陆导说‘新人的笨办法,往往是最真诚的办法’,瞬间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更引人瞩目的是高校的认可。新书出版仅一周,全国就有二十余所高校的影视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将《我的创作观》列为必修或推荐阅读教材。北京电影学院的张教授在书评中写道:“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个人自述,是中国文娱行业从‘流量至上’到‘内容为王’转型期的‘思想白皮书’。陆砚辞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行业该往哪里去’‘创作者该如何自处’这些核心问题——他的‘真诚创作’不是空想,有《侠影篇》《守望乡村》为证;他的‘新人扶持’不是口号,有李岩、王珂等一批新人的成长为证;他的‘文化坚守’不是情怀,有非遗Ip开发、经典影视修复等实践为证。这本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同样厚重。”
清华大学的课堂上,老师正带着学生精读书中“非遗与创作”的章节,投影幕上展示着《侠影篇》的竹编纹样与《星尘归途》的太极能量核心;上海戏剧学院的图书馆里,《我的创作观》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不少学生边看边做笔记,书页上画满了重点;云栖村小的教室里,孩子们捧着注音版的节选,读着“真诚就是把事情做到底”,眼里满是向往。
发布会结束后,陆砚辞留在现场,为读者签名。一位来自云南的新人编剧,拿着书哽咽着说:“我之前写的现实题材剧本,被好多公司拒了,说‘没人看小人物的故事’,看了您的书,我决定再坚持下去。”陆砚辞在她的书上写下:“小人物的故事,才是时代的底色”,然后抬头笑着说:“我等着看你的作品。”
夕阳透过出版社的玻璃窗,洒在《我的创作观》的封面上,竹编纹样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陆砚辞看着手里的书,突然想起刚创业时,在云栖村老槐树下写的第一份创作计划,上面只有一句话:“做让人心暖的作品”。如今,这句话变成了一本书,变成了更多创作者的信念,变成了行业转型的微光。
他知道,《我的创作观》的出版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它会陪着更多新人创作者,在真诚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会让更多人明白,文娱行业的核心,永远是“内容”与“人心”;会让“真诚创作”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