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孩子的教育与新征程(1 / 2)
为了践行低调原则,他们很快搬离了长期居住的酒店,入住了一处通过隐秘渠道购置的、位于湾仔一栋不起眼唐楼顶层的复式单位。这里没有酒店的奢华,但更加私密、安全,也更有“家”的气息。客厅布置得温馨舒适,窗外是旧街区的市井景象,远处才能望见中环的摩天楼群。
傍晚,孩子们在铺着软垫的角落玩耍。双胞胎霆锋和柏芝已经能扶着家具蹒跚学步,咿咿呀呀地发出各种音节。小女儿韶涵则在摇篮里酣睡。廖奎、萧亚轩和谢亦菲坐在沙发上,讨论着一个关乎家庭未来的重要问题——孩子的教育。
谢亦菲拿起一份本地中文小学的介绍册,语气温和却坚定:“我觉得,孩子启蒙,根基最重要。应该先上好的中文小学,把国学基础打牢,繁体字、古诗词、还有做人的道理,这些都不能丢。我们不能让孩子长大了,连自己的根在哪里都忘了。”她的想法带着传统文士家庭出身的烙印,重视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
萧亚轩则拿着一份国际学校的资料,她的视野显然更偏向现实与未来:“菲菲说的有道理。不过,我们现在人在香港,未来生意也可能做到海外。国际学校的视野更开阔,全英文环境对孩子将来适应全球化竞争非常有利。语言这东西,越小接触越容易掌握,错过了黄金时期就事倍功半了。”她的考量基于他们在香港的处境和长远发展,希望孩子能拥有更高的起点和更强的竞争力。
两人的观点各有道理,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身份认知,一时间难以决断。她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廖奎。
廖奎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看看谢亦菲手中的中文册子,又看看萧亚轩面前的国际学校资料,沉吟片刻。他没有立刻支持哪一方,而是缓缓说道:
“根不能丢,路也要宽。”
他看向谢亦菲,肯定了她的核心诉求:“菲菲说得对,做人,不能忘了自己从哪里来。我们的皮肤是黄的,流的血,传承的文化,是几千年的东西。这个根子,必须扎稳。”
然后,他转向萧亚轩,也认可了她的前瞻性:“亚轩考虑的也有道理。世界在变,孩子们将来要走的路,可能比我们想的更宽。英语是工具,很重要,不能不会。”
最后,他做出了裁决,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定论:
“这样,先上最好的中文小学,把文化的根子,做人的基础打牢。英语,我们请最好的家教到家里来补,保证不落下。等孩子们大一些,根基稳了,再看情况决定未来的路怎么走更合适。”
这个决定,既坚守了文化的本位,又兼顾了现实的需要,巧妙地平衡了两位母亲看似冲突的期望。
萧亚轩和谢亦菲听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释然和认可。廖奎的决定并非和稀泥,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身份认同与实用技能并非对立,可以并行不悖。
“这样安排很稳妥。”萧亚轩率先表态,她欣赏廖奎这种抓住核心、兼顾各方的决策能力。
“嗯,我听奎哥的。”谢亦菲也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只要文化的根脉不断,她愿意接受更灵活的教育方式。
家庭内部关于孩子教育的第一次重要讨论,在廖奎的斡旋下,平和地达成了共识。
在客厅角落的小书架上,除了孩子们的五彩图画书,还醒目地摆放着几本廖奎特意寻来的启蒙读物——一本彩图版的《上下五千年》和一本带有大量插画的《孙子兵法》图解。闲暇时,他会抱着霆锋或柏芝,指着书上的图画,用简单的话语讲述“大禹治水”或者“田忌赛马”的故事。这并非期望他们立刻理解其中的深意,而是潜移默化地,将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锋芒,如同种子般,悄然播撒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他希望孩子们记住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更是这片土地上千古流传的生存与竞争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