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青禾突破分化瓦解(1 / 2)
秋意渐浓,香港的夜晚却依旧流光溢彩。在何先生安排的一处位于半山、外观低调内部雅致的隐秘会所内,廖奎、萧亚轩再次与老周会面。相较于上次茶楼的试探,此次会面的氛围显然更加务实,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即将触及实质的微妙张力。
老周依旧是那身熨帖的中山装,笑容儒雅,但眼神中多了几分笃定。他没有过多寒暄,在品过一巡茶后,便从随身携带的皮质公文包里取出一份薄薄的、没有标识的文件,轻轻推到了萧亚轩和廖奎面前。
“萧董事长,廖先生,”老周的声音平和而清晰,“上次一晤,深感二位报国赤诚与研发不易。我们机构经过研究,希望能为‘振华’的发展,提供一些更具体的、力所能及的支持。”
他翻开文件的第一页,上面罗列着一系列电子元器件的名称、型号和简要参数。“我们知道,香港市场虽繁荣,但元器件采购渠道复杂,价格波动大,尤其对于‘振华’这样志在研发的企业,稳定、经济的元件供应是基础。”
他指向清单:“我们可以通过香港几家信誉良好的、与内地有长期贸易往来的‘爱国公司’,向贵公司稳定供应一批通用电子元件。这些元件主要是内地一些老牌厂家仿制苏式标准生产的,虽然型号不算最新,但质量经过严格检验,可靠性有保障。关键是,”老周顿了顿,强调道,“价格可以比香港市场的同类产品低两成左右,并且保证优先供应。”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稳定的、低于市场价的元件供应,能直接降低“振华”的生产成本,缓解现金流压力,尤其是在“太平洋科技”发动价格战的当下。
“当然,互助互利。”老周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温和,但内容却直指核心,“作为交流,我们也希望‘振华’能在两个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他伸出两根手指:“第一,是信息。我们希望定期获得国际主流电子厂商,比如德州仪器、飞兆半导体、英特尔等公司的最新公开产品目录、技术公报和白皮书。这些并非核心机密,但搜集整理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对内地了解国际技术动态很有参考价值。”
“第二,”老周的目光扫过廖奎,最后落在萧亚轩身上,“我们希望能了解‘振华’在自主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技术难题,以及……贵公司独特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这并非觊觎核心技术,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案例,更好地评估和理解‘振华’真实的研发能力与潜力,以便未来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可能。”
老周特别重申:“请放心,这完全是民间的、基于学术与产业交流的互助行为。”
萧亚轩和廖奎仔细翻阅着那份元件清单。清单上大部分确实是通用的电阻、电容、晶体管等。然而,在几款晶体管的型号中,廖奎锐利的目光捕捉到了几个看似普通、实则常用于军用无线电设备,特别是涉及特定频段和稳定性的型号。这些型号混在大量通用元件中,显得并不突兀,但其指向性,对于内行来说,不言而喻。
廖奎抬起眼,与老周平静的目光相遇,心中了然。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资交换,更是一种双向的试探和评估。北方需要了解“振华”真正的技术成色和潜力,而提供这些略带敏感性的元件,本身也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和能力的暗示。
老周似乎看出了他们的审慎,微微一笑,端起茶杯,用闲聊般的口吻补充了一句,仿佛只是随口一提:
“内地的一些科研单位,这些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些甚至和……‘北方的老朋友’那边,还保持着一些技术资料方面的……非正式交流。虽然大多是些过时的东西,但里面的某些基础理论和工艺思路,或许对开拓眼界还有点用处。如果将来合作愉快,或许也能帮‘振华’牵个线,参考参考。”
“北方的老朋友”——这个隐晦的指代,在当时的语境下,几乎明确指向苏联。尽管中苏关系早已破裂,但在某些特定领域,尤其是早期仿苏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内,对苏联技术资料的消化和再研究从未完全停止。获取这些“过期”的苏联技术资料,对于仍在追赶中的“振华”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基础材料、工艺原理等方面。
这是一个更具长远眼光的诱惑,暗示着未来更深层次合作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
会面结束后,廖奎和萧亚轩没有立刻离开会所。
“元件供应解燃眉之急,他们要的信息和难题分享,也在合理范围内,甚至能反过来促进我们梳理自身技术。”萧亚轩分析道,“那些军用元件和苏联资料的暗示,才是重点。”
廖奎点头:“他们在评估我们的价值,也在展示他们的渠道和能量。这是一场合作,更是一场考核。我们需要拿出足够有分量的‘难题’和‘思路’,才能赢得下一步的入场券。”
合作的桥梁已经架设,试探性的脚步迈出。双方各取所需,却又心照不宣。对于廖奎和萧亚轩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意味着他们需要更小心地把握分寸,在展现价值的同时,守护好最核心的秘密。通往北方的合作之路,在谨慎的试探中,正缓缓向前延伸。
1972年的香港电子业,硝烟弥漫。价格战固然惨烈,但在血流成河的通用市场之外,一部分眼光敏锐的厂商开始将目光投向对可靠性有苛刻要求的高端和专业细分市场。在这里,稳定性、耐久性往往比极致的性能参数更具决定性。
振华电子的研发实验室内,气氛相较于之前的凝重,多了几分紧张的期待。经过日夜不停的调试和工艺改进,尤其是关键封装环节的材料替换,采用新型灵泉水催化合成绝缘材料的“振华一号”1.1版芯片,终于完成了第一次流片。
几片泛着金属光泽的芯片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测试台上,连接好各种精密仪器。张工亲自坐镇,他的眼神疲惫却闪烁着执着的光芒。廖奎、萧亚轩也站在一旁,屏息凝神。
通电,加载测试程序……
初始的性能参数很快显示在屏幕上——主频、运算速度等绝对性能指标,相比1.0版本只有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提升,距离国际顶尖水平仍有明显差距。
实验室里响起几声微不可闻的叹息。然而,张工的脸上却没有太多失望,他迅速切换了测试项目。
“进入环境应力测试环节。”他沉声下令。
高温箱启动,湿度控制器运作。芯片在模拟的严苛环境下持续运行——高温、高湿、电压波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对比组使用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太平洋科技”提供的同类型芯片)样品,在持续数小时的高温高湿测试后,开始出现性能波动、错误率飙升,甚至有两片直接宕机。而工作台上的几片“振华一号”1.1版,却依旧稳定地运行着,参数曲线平稳得令人惊讶!
“良品率统计出来了吗?”萧亚轩问道。
负责统计的助手兴奋地汇报:“萧董,初步统计,这批流片的良品率比1.0版提升了百分之十五!而且,剔除的废片中,因封装和材料相关问题导致的比例大幅下降!”
接着是长期老化寿命推算测试。通过加速模拟的方式,预估芯片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寿命。结果显示,“振华一号”1.1版的预估寿命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达到了某些军规级产品的要求!
最后是功耗测试。在同等性能负载下,1.1版的动态功耗和静态功耗,都比1.0版有了明显的下降,这得益于新材料更好的绝缘性能和热稳定性。
“性能不够,‘耐操’来凑!”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忍不住兴奋地低呼了一声。
张工瞪了他一眼,但紧抿的嘴角也忍不住微微上扬。他转向廖奎和萧亚轩,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廖先生,萧董,结果很明确了!我们的1.1版,在绝对性能上突破不大,但在可靠性、稳定性和寿命上,拥有了显着的优势!这种特性,在工业控制、通讯设备和某些特殊环境应用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耐操”的特性,很快为振华带来了转机。之前一直在观望的一家本地知名航运公司,其船用设备部门正为一批船用收音机的核心控制芯片采购发愁——海上环境高温、高湿、高盐雾,对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要求极高,普通商用芯片故障率居高不下。
振华电子带着经过严格测试的“振华一号”1.1版芯片数据和样品找上门去。对方工程师在进行了同样严苛的对比测试后,对振华芯片表现出的卓越稳定性赞不绝口。
很快,一笔数量可观的船用收音机芯片订单,落在了振华电子的头上。这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标志着振华成功以其独特的可靠性优势,撕开了专业细分市场的口子,找到了一条避开正面性能绞杀、以质取胜的差异化道路。
而在实验室绝密的研发档案中,张工在关于新型封装材料的实验记录最后,用极其严谨的笔触写下:
“观察与结论”:新型封装材料(代号:CM-01)表现出一种介于非晶态与晶态之间的奇异稳定结构。该结构使其具备远超同类材料的介电强度、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能。现有凝聚态物理及材料学理论无法完美解释其形成机理。初步推断,该结构可能源于合成过程中某种未知的、高效的催化效应,此效应无法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复现。”
“处理建议”:将CM-01材料的合成工艺及观测数据列为‘振华独家核心工艺(等级:绝密)’,所有相关样本、数据及记录严密封存,仅限于核心研发组成员(名单附后)在授权下查阅。停止一切对外发表或交流此材料相关信息的可能性。”
张工合上记录本,目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望向远方。他心中清楚,这无法解释的“催化效应”,才是振华这次看似微小突破背后,真正蕴含的、可能引发巨变的基石。他不知道这效应从何而来,但他知道,必须用最严密的方式守护住这个秘密。这不仅是商业机密,更可能是一个通往未知材料世界的大门。
油麻地警署内,陈督察的办公室烟雾缭绕。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蒂,桌上的文件摊开着,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这段时间对“廖月生”及其关联的“振华电子”的调查线索。九龙城寨的疑点、黎巴嫩之行的时间巧合、远超普通兽医的急救手法、以及那份沉稳中隐含锋芒的气质……这些都像拼图一样在他脑海中盘旋,指向一个他无法看清的谜团。
他尤其想深入调查廖奎那手精湛到近乎异常的医术(尤其是在处理创伤方面)和那份偶尔流露出的、经受过严格训练的格斗本能。这些能力,绝非一个普通南洋归侨商人所能拥有。他正准备起草一份报告,申请调用更广泛的资源,甚至考虑从特殊部门渠道获取信息时,桌上的内部电话响了起来。
是他的顶头上司,一位高级英籍警司的秘书,语气不容置疑:“陈督察,警司让你立刻来他办公室一趟。”
陈督察心中一凛,有种不好的预感。他整理了一下制服,快步走向位于走廊尽头的独立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