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34章 青禾突破分化瓦解

第534章 青禾突破分化瓦解(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英籍警司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放着一杯红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雪茄味。他没有寒暄,直接指了指面前的椅子。

“陈督察,关于你正在跟进的‘振华电子’及其负责人廖月生的调查,”警司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上位者的威严,“我了解到一些情况。”

陈督察坐直身体,准备汇报他的发现和疑虑。

然而,警司抬手打断了他,继续说道:“‘振华电子’是目前香港本土电子企业中,少数在技术研发上有所建树,并且正在与外资企业进行商业竞争的公司。这类企业的纠纷,本质上属于商业范畴。”

他拿起一份财经简报,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前,港府正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国际资本。过度介入此类商业纠纷,尤其是针对其中一方的背景进行……过于深入的调查,可能会传递出错误的信号,影响外界对香港商业自由度和法治精神的评价。”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陈督察,语气加重:“我的意思是,调查需要把握分寸,厘清商业纠纷与刑事犯罪的界限。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否则,调查的方向和力度,需要重新评估。你明白吗?”

这番话看似冠冕堂皇,强调商业环境和法治,但核心意思只有一个:停止对“振华”和廖奎的深入调查。

陈督察心中一沉,试图争辩:“Sir,我怀疑廖月生的身份并非表面那么简单,可能涉及……”

“怀疑需要有证据支撑,陈督察。”警司再次打断他,语气变得冷淡,“在没有确凿证据前,警方的资源应当集中在更明确的罪案上。这件事,就到这里。”

离开警司办公室,陈督察心情沉重。他回到自己座位,立刻通过内部系统,申请调阅几份他凭借过往经验和零星线索推测的、可能与内地某些特殊单位人员特征相符的加密档案。他想从侧面验证自己的猜测。

然而,申请提交后不到半小时,就被系统直接驳回。屏幕上只显示一行冰冷的红色小字:“权限等级不足,访问被拒绝。”

连查阅相关背景资料的权限都被封死了。

陈督察靠在椅背上,点燃了又一支香烟。烟雾缭绕中,他回想起刚才在警司办公室,目光无意间扫过角落的垃圾桶时,看到的一角——那是一个被揉皱的牛皮纸文件袋,但袋口露出的部分,清晰地印着一个他熟悉的徽标:政治部的徽标。

一瞬间,他全都明白了。

不是商业纠纷那么简单,也不是普通的背景调查。他的调查,触碰到了某些更高层面的、隐藏在幕后的力量。政治部的介入,英籍上司的明确警告,权限的封锁……这一切都构成了一道看不见的“天花板”,让他无法再向上探查。

他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警察,他懂得审时度势,也知道哪些线不能轻易越过。

他打开电脑,将关于廖奎和“振华”的所有调查资料,加密后存入一个非公开的私人档案库。在档案的备注栏里,他敲下了一行字:

“目标:廖月生(廖奎)”

“关联:振华电子”

“评估:身份背景存重大疑点,能力异常。调查受不明力量阻挠,触及权限天花板。”

“结论:疑与北方特殊人员有关(待核实)。调查暂缓,转入长期秘密关注状态。”

“处理人:陈XX”

“日期:1972年X月X日”

做完这一切,他关闭了档案界面,将烟头用力摁熄在烟灰缸里。表面的调查停止了,但作为一名警察的直觉和执着,让他将这份疑虑深深埋藏起来。他像一个耐心的猎手,暂时收起了枪,退回了阴影中,但目光依旧牢牢锁定着目标,等待着或许永远不会出现的下一个机会。这道“天花板”的存在本身,反而让他更加确信,“廖月生”绝非池中之物。

半岛酒店咖啡厅,午后的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窗,在锃亮的银质餐具和骨瓷杯碟上跳跃,映出一片奢华而疏离的光晕。空气中流淌着轻柔的古典乐,与窗外维多利亚港的繁忙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萧亚轩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放着一杯未曾动过的咖啡,看着亚历山大·温特步履从容地走近。

相较于前几次会面或明或暗的剑拔弩张,今天的温特脸上挂着更加醇和、更具欺骗性的微笑。他优雅落座,没有急于切入正题,反而就香港近来的艺术展览和天气闲谈了几句,仿佛只是一位叙旧的老友。

寒暄过后,他轻轻搅动着杯中的咖啡,目光真诚地看向萧亚轩:

“萧女士,我必须承认,贵公司——‘振华电子’,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展现出的韧性与……独特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

他刻意停顿,观察着萧亚轩的反应,见她依旧平静,才继续道,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

“尤其是在某些基础材料工艺上,你们似乎拥有一种令人惊讶的……‘天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在芯片封装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取得如此突破,这绝非偶然。这不仅仅是勤奋,更是一种难得的智慧。”

萧亚轩心中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温特先生过誉了,我们只是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而已。”

“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格局。”温特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低,带着一种推心置腹的诚恳,“萧女士,我认为,振华已经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但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单打独斗就能创造奇迹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下,技术、资本、市场紧密相连。一个企业,尤其是一家拥有卓越技术潜力的企业,若局限于一时一地,无疑是巨大的浪费,甚至是一种……遗憾。”

他抛出了真正的意图:

“我代表罗斯戴尔家族基金会正式提议,我们可以摒弃前嫌,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由基金会注资,与振华共同成立一个‘联合实验室’。”他用手势加强语气,“资金由我们负责,规模上不封顶。实验室将共享罗斯戴尔家族遍布全球的专利网络、顶尖的研发设备渠道以及部分前沿技术信息。我们的目标是,共同探索电子产业,尤其是新材料和先进封装领域的未来。”

紧接着,他提出了核心条件,语气依旧充满诱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掌控力:

“当然,深度合作需要绝对的信任与透明。作为对等投入,振华需要向联合实验室完全开放其所有的研发过程、实验数据以及……未来的全部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他最后总结道,语调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描绘:

“萧女士,请认真考虑。这将是振华摆脱地域局限,真正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迈向世界级技术公司的绝佳机会。与我们合作,你们将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资源。”

就在这时,温特仿佛不经意般,用闲聊的口吻补充了一句,目光却锐利地扫过萧亚轩的眼睛:

“特别是……对于你们成功应用在‘振华一号’1.1版上,那种能在高温高湿恶劣环境下依然保持惊人稳定性的特殊封装材料,我们基金会的材料科学家们,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这背后可能蕴含着某种全新的材料学思路。”

萧亚轩端着咖啡杯的手指几不可察地收紧了一瞬。温特终于图穷匕见。之前的商业打压、法律围剿甚至暴力暗杀都未能奏效,现在他们转换策略,试图用资本和“合作”的名义,来窥探乃至夺取振华最核心的秘密——那源自灵泉、无法复制的材料工艺。

他看似慷慨的提议,本质上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一旦接受,振华将失去技术自主权,彻底沦为罗斯戴尔家族的技术附庸和“灵感来源”,所有秘密都将被剥离、吸收,然后“振华”这个品牌本身很可能失去存在的价值。

萧亚轩放下咖啡杯,抬起眼,迎上温特的目光,脸上浮现出礼貌而疏离的微笑:

“感谢温特先生和罗斯戴尔基金会的看重。如此宏大的合作提议,涉及振华的根本战略,我需要与董事会和管理层详细评估。毕竟,”她语气微顿,意有所指,“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的路径,对振华而言,同样至关重要。”

她没有直接拒绝,但态度已然明确。单打独斗的时代或许过去了,但并不意味着要投入巨鳄的口中。温特的新提议,如同一杯包裹着糖衣的毒药,看似是通往顶峰的捷径,实则是万丈深渊的入口。这场围绕技术与资本的博弈,进入了更加复杂和危险的阶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