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外交斡旋舆论反击(1 / 2)
东京,中国驻日本大使馆。
使馆内气氛肃穆,负责领事与侨务工作的参赞面色凝重。就在萧亚轩被正式拘留满24小时,律师会见仍受阻挠之际,他依照国内指示,紧急约见了日本外务省亚洲局负责人。
会面在外务省一间标准的会议室内进行,气氛礼貌而疏离。中方参赞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递交了一份正式的外交照会。照会文本严谨,援引《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关于保障外国公民合法权益的条款,明确指出日方在萧亚轩案中存在程序瑕疵:
“……依据公约第三十六条,我方有权探视被拘留萧亚轩女士,并确保其获得充分的法律代表。目前,其律师会见权利受到不当限制,我方对此表示严重关切。我方敦促日方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萧亚轩女士的基本权利,确保其获得公正、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司法程序,并就此案进展与我使馆保持密切沟通。”
日方亚洲局负责人,一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表情刻板的中年官员,接过照会,快速浏览后,用训练有素的官方辞令回应:
“我方已注意到相关情况。日本是一个法治国家,所有司法程序均严格依照国内法律法规进行。相关部门会依法处理此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于贵方的关切,我方会予以转达,并‘关注’案件的后续发展。”
回应滴水不漏,强调了“依法办事”的原则,但对中国提出的具体诉求,仅以模糊的“关注”作为答复,既未承认程序问题,也未做出实质性承诺。外交斡旋的第一轮接触,在表面的礼节下,是立场的鲜明对立与角力。
几乎与此同时,在香港,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的官员,也奉命约见了日本驻港总领事,就萧亚轩被拘留事件正式表达了中方的严重关切,强调了维护香港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的立场。
外交渠道的介入,如同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暗流,虽未立刻改变局面,但无疑向日本方面传递了明确而坚定的信号:此事已不仅是一起商业纠纷,更已上升到可能影响两国经贸关系与司法互信的外交层面。压力,正通过官方渠道,悄然传导。
香港,振华电子总部新闻发布厅。
镁光灯如同密集的闪电,将大厅照得如同白昼。全球主要通讯社、财经媒体及香港本地媒体的长枪短炮齐齐对准了主席台。振华电子的法务总监,面色沉静,眼神坚定地站在话筒前。他的身后,是巨大的投影屏幕。
“各位媒体朋友,”法务总监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今天,我们召开此次新闻发布会,旨在澄清事实,揭露真相,并对‘坂田精工’株式会社的恶意诽谤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出最坚决的回应!”
话音刚落,他身后的大屏幕亮起,展示出经过脱敏处理、但关键时间戳清晰可见的扫描文件——那是“青龙芯”核心架构的早期研发日志片段、实验室环境下的原始测试数据记录。红色的圆圈重点标注了几个无可争议的日期,这些日期,均早于“坂田精工”那项关键“潜水艇专利”的公开日期至少半年以上。
“这些证据链清晰地表明,”法务总监语气铿锵,“振华电子对‘青龙芯’相关技术的研发,是独立、自主且在先的。所谓‘窃取’指控,在时间逻辑上根本站不住脚!”
紧接着,屏幕画面切换,展示出一份整理好的列表。
“这并非‘坂田精工’第一次使用类似手段。”法务总监的声音带着控诉,“根据我们初步调查,在过去五年内,‘坂田’以类似的专利侵权为由,对至少七家具有创新潜力的竞争对手发起过诉讼或威胁诉讼,其中多家公司在漫长的法律诉讼和市场压力下被迫和解、业务萎缩甚至退出市场。我们有理据相信,这是一种系统性的、旨在扼杀竞争、维持市场垄断地位的不正当竞争策略!”
此言一出,台下响起一片哗然。如果振华所言属实,那么“坂田精工”的行为模式就绝非个案,而是其商业战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