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47章 压力升级与转移囚笼

第547章 压力升级与转移囚笼(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就在振华律师团在东京地方法院发起凌厉法律反击的同时,另一场更为隐秘、却可能更具影响力的较量,在日本行政与产业界的核心地带悄然展开。

东京,霞关,日本经济产业省(EtI)。

一间装潢严谨、气氛凝重的会议室内,一场不对外的闭门简报会正在进行。主位上坐着的是通商政策局的高级官员,面色严肃。会议桌的另一侧,以“坂田精工”社长坂田信玄为首,另有几位来自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内与“坂田”关系密切的重量级人物作陪。

坂田信玄早已收起了在茶室时的最后一丝伪装,此刻他神情凝重,语气沉痛,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危机感。

“……并非我等杞人忧天,也绝非简单的商业纠纷。”坂田信玄将一份精心准备的报告推向对面的官员,“振华电子的行为模式,绝非孤立事件。根据我们的分析,这极可能是一种系统性的、有组织的技术转移模式的开端。他们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规避正常的国际合作与技术审查渠道,通过极其隐蔽的手段,瞄准我国拥有核心优势的尖端领域。”

他刻意使用了“系统性”、“有组织”、“隐蔽”等词汇,将振华的行为描绘成一种战略性的威胁。

“此次涉及的芯片架构与高频稳定技术,关乎下一代通信、高端制造乃至部分敏感领域的基础。”JEItA的一位副会长适时补充,他代表着协会内保守派的观点,“如果对此类行为不能予以迎头痛击,果断遏制,无疑将释放出极其错误的信号。长此以往,我囯历经数十年积累、投入巨量资源建立的产业技术优势,将面临被系统性侵蚀、掏空的巨大风险!这绝非危言耸听!”

他们试图将一起尚未定性的商业诉讼,包装成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乃至经济安全的重大事件,极力游说经济产业省采取更强硬的立场,甚至希望借助行政力量,对司法程序施加潜在影响,确保将振华彻底“钉死”。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几家具有右翼背景的媒体,如同接收到了统一信号,开始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文章和专题报道。

《警惕!“技术猎豹”的獠牙已伸向我国支柱产业》、《经济安保的新挑战:剖析“振华模式”背后的资本与技术掠夺》……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标题见诸报端和电视评论。这些报道刻意忽略案件的法律细节和振华提出的反证,一味强调“中国资本”的“战略野心”,将振华电子描绘成受国家意志驱使、不择手段窃取技术的“马前卒”,极力将事件上升至国家经济安全层面,煽动公众的危机感和民族情绪。

法律战之外的维度,压力正在急剧升级。对手动用了产业协会的游说力量和媒体的舆论武器,试图将水搅浑,将一场商业竞争扭曲为国家间的技术博弈,从而为在法律层面难以迅速取胜的困局,寻找更强大的外部支持和道义借口。振华面临的,已不仅仅是“坂田精工”一家公司,而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和其所营造的排外氛围。这场较量,变得更加复杂和凶险。

东京的夜色下,光影迷离。在表面喧嚣的都市脉搏之下,几条隐秘的线索正如同蛛丝般,被小心翼翼地编织、追踪。

新宿区,一家不起眼的连锁咖啡馆角落。

“老蔡”手下一位看似普通上班族的情报员,正与一位在警界有着广泛人脉的线人低声交谈。几杯咖啡见底,闲聊般的对话中,情报员看似无意地提起了近期备受关注的“产业间谍案”,并提到了执行逮捕的警部补编号No.381。

线人啜了一口冷掉的咖啡,压低声音:“那个渡边(警部补的姓氏)?他啊……背景不简单。他当年在警校的教官,就是现在‘坂田精工’特别顾问的小野田。小野田退休前在警视厅位置不低,门生故旧很多。渡边能进搜查一课,并且升得这么快,据说小野田没少在后面使力。”

这条信息如同拼图的关键一块,将警部补No.381(渡边)与“坂田精工”通过一位重量级的退役警界高官联系了起来,解释了为何此次警方行动如此“高效”且针对性极强。

池袋,一间通过多重转租、无法追溯真实租客的匿名安全屋内。

何先生动用特殊渠道获取的情报被打印在不起眼的纸张上,由信使送达。上面清晰地显示着那名耳后有疤痕的便衣警察——姓田中——的银行账户流水。记录显示,就在萧亚轩团队抵达东京后不久,以及峰会结束前夕,田中的某个秘密账户内,分两次存入了大额现金,总额惊人,远超过其正常薪金收入。资金来源经过层层伪装,最终指向一个与“坂田精工”有关联的空壳咨询公司。

这笔不明资金流入的时间点,与栽赃行动的准备和实施高度吻合,构成了强有力的间接证据,表明这名关键的执行者很可能被收买。

所有这些通过不同渠道、冒着风险搜集来的碎片化情报——渡边警部补与“坂田”顾问的密切关系、田中便衣的可疑资金流水——被迅速加密,通过预设的、不断变换的安全节点传递。

信息如同溪流汇入江河,最终分别送达了两个关键点:

一是森田良介领导的振华律师团。这些情报为他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方向。他们可以据此在法庭上更有力地质疑逮捕的动机和证据的合法性,甚至可能申请调查渡边警部补与田中便衣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或违法行为,从而动摇检方整个证据体系的基础。

二是远在香港湾仔唐楼安全屋内的廖奎。收到加密信息解码后的内容,廖奎的眼神冰冷如霜。这些暗线情报证实了他的判断,这不是简单的法律纠纷,而是一场从司法到舆论、从商业到政治的立体围剿。对手的肆无忌惮,超出了商业竞争的底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