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逆流60年代 > 第549章 峰回路转与拖延战术

第549章 峰回路转与拖延战术(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种“抛问题”式的报道,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迅速在日本国内激起涟漪。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热度飙升。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太黑暗了!”

“警方应该出来解释清楚!”

“为了打压对手,连司法都可以利用吗?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

“这样做,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还有什么信誉可言?”

越来越多的日本普通网民开始对“坂田精工”的行为表示反感和质疑,认为其手段过火,可能损害了日本一直引以为傲的“法治国家”形象。后院,开始起火了。

后院燃起的火苗,迅速引燃了更广阔的舆论草原。

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国际商业版块刊登了资深评论员的文章,标题一针见血:《东京的“商业间谍”案正在侵蚀其“法治国家”声誉》。文章深入分析了案件中的诸多疑点,包括技术证据的矛盾、程序瑕疵,以及最新曝光的警企关系,明确指出此案若处理不当,将对日本努力营造的公正、透明的商业环境形象造成沉重打击。

在日本国内,影响力巨大的《朝日新闻》也跟进发表了社论,语气相对温和但立场坚定。社论呼吁:“司法部门应以最高标准审视本案中的所有证据,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守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的底线。这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关乎社会对法治的信任。”

与此同时,一场全球学术界的联署声援活动悄然兴起并迅速扩大。来自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多地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微电子、材料科学及知识产权法领域的数百名知名学者,在一份公开声明上联合署名。声明强烈谴责“利用司法程序和伪造证据进行商业竞争的行为”,认为这是对创新精神和学术诚信的严重践踏,并呼吁各方尊重事实与法律。

曾经几乎一边倒的舆论风向,此刻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不仅仅针对“坂田精工”,更指向了日本的司法体系和商业环境。曾经看似牢不可破的围剿之网,正在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崩解。

面对国内外汹涌的舆论压力和振华律师团抛出的重磅证据,日本政府内部的分歧也浮出水面。经济产业省(EtI)及背后支持“坂田精工”的势力,仍试图强硬到底,认为一旦退让将助长“外国资本的气焰”,并损害与“坂田”关系密切的政商利益集团。

然而,法务省和外务省的部分官员则深感忧虑。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此案已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持续发酵的负面舆论正在严重损害日本“法治国家”和国际商业中心的形象,甚至可能影响至关重要的对外贸易谈判(如日欧技术标准互认)和外部投资环境。来自中国的外交照会、欧盟的非正式关切,以及国际学术界的联名质疑,都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外部压力。

激烈的内部角力之后,一个折中且保守的方案占据了上风——拖。

在萧亚轩拘留期限即将再次届满的前夕,东京地方法院再次召开听证会。这一次,检方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坚称证据确凿,而是转而强调案件的“高度复杂性”。

检方代表在法庭上陈述:“鉴于本案涉及尖端的微电子技术,且证据真伪的鉴定、相关人员的调查仍需大量时间,为彻底查明真相,确保司法公正,我方认为有必要进行更深入、更审慎的调查。因此,申请再次延长对嫌疑人萧亚轩的拘留期。”

尽管振华律师团据理力争,指出关键证据(栽赃文件)已被证明系伪造,继续羁押毫无法律依据,甚至当庭指控检方滥用司法程序。但主审法官小林康夫在承受着内外压力的情况下,最终再次做出了偏向保守的裁决。

“认可本案调查的复杂性,”小林法官宣读裁决,“批准检方请求,将嫌疑人萧亚轩的拘留期延长20日。相关调查应尽快完成。”

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所谓的“继续调查”更像是一个借口,其真正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一方面试图寻找应对振华凌厉反击的策略,另一方面也是试图通过拖延来消耗萧亚轩和振华的意志与资源,期待出现转机或迫使对方在压力下妥协。

冰冷的裁决,意味着萧亚轩不得不在那间狭窄阴冷的埼玉县囚笼中,度过更多望不到尽头的日夜。拖延,成了对手在不利局面下,祭出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道防线,在越来越清晰的真相和日益增长的内外压力面前,又能支撑多久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