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恐慌蔓延与嫁祸江东(2 / 2)
这里是国家应对重大紧急事态的中枢,此刻气氛却比外面阴沉的天空还要压抑。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内阁的核心成员,每个人脸上都笼罩着一层化不开的阴霾。连续两起针对支柱企业的精准爆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治安事件,而是演变成动摇国家经济信誉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危机。
首相面色疲惫,揉了揉眉心,率先打破沉默:“情况大家都清楚了。舆论沸腾,股市动荡,商界恐慌,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今天必须拿出一个应对方案。”
他的话音刚落,经济产业大臣,一位与“坂田精工”及背后财阀关系密切的政客,立刻迫不及待地开口,语气强硬:
“首相,诸位同僚!这绝不是妥协的时候!这是赤裸裸的、针对我国核心产业的恐怖主义行为!是宣战!”他挥舞着手臂,声音激昂,“对方越是猖狂,我们越不能后退!现在当务之急,是立刻增派警力,甚至是请求防卫省协助,对坂田旗下所有关键设施进行最高级别的保护!同时,司法部门应加快对萧亚轩的审讯和定罪流程,只要拿到她的‘认罪’口供,就能在国际上占据法理制高点,彻底堵住那些质疑的声音!我们必须向外界展示,日本绝不会向任何形式的恐吓低头!”
他代表的是一种强硬到底的路线,试图用更强的国家力量和迅速的法律定性来压制事态。
“我坚决反对!”外务大臣立刻出声反驳,他脸色凝重,将一份文件推到桌子中央,“这是过去48小时内,通过非正式渠道收到的,来自德国、法国、乃至美国商务代表的‘关切’询问。他们都在质疑我国商业环境的稳定性和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欧盟方面已经暗示,如果事态持续恶化,正在进行的日欧技术标准互认谈判可能会被无限期搁置!”
他看向经济产业大臣,语气尖锐:“继续强硬?保护资产?谈何容易!对手在暗处,我们在明处,坂田的产业遍布全国,我们有多少警力可以无限期地投入?就算投入了,能防得住那种神出鬼没的袭击吗?至于定罪……”他冷哼一声,“在目前证据存在明显瑕疵,国际舆论普遍质疑的情况下,强行定罪只会让我们更加被动,坐实外界的指责!”
法务大臣推了推眼镜,语气相对平缓但立场坚定:“从法律和实际角度出发,我赞同外相的看法。目前针对萧亚轩女士的证据链本身就存在严重问题,所谓的‘核心证据’(栽赃文件)其真实性在法庭上已受到毁灭性质疑。继续羁押,尤其是关押在‘鹈鹕’这种极端设施,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更重要的是,”他顿了顿,环视众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所有迹象都表明,持续的袭击是为了逼迫我们放人。只要萧亚轩还在我们手中,对方就不可能罢手。释放她,是平息事态最直接、也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途径。这并非屈服,而是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智选择。”
会场内的目光投向了始终保持沉默的防卫大臣。
防卫大臣感受到众人的视线,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军人的审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防卫省已经加强了对‘鹈鹕’设施的警戒级别,确保万无一失。”他先强调了己方的能力,但话锋随即一转,“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对手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能力。他们能精准避开民用乃至部分工业级安保系统,其对我国境内关键设施情报的掌握程度令人震惊。事态若进一步升级,是否会波及更敏感的国防相关产业或设施?这是我们必须慎重评估的风险。防卫省不直接介入国内治安事务,但……支持一切能有效控制局势、避免冲突扩大的方案。”
防卫省的态度暧昧,既不愿承认自己掌管的绝密监狱可能成为目标(那将是巨大的耻辱和失职),也真切地担忧事态失控,引火烧身。
会议陷入了激烈的争论。强硬派坚持维护“国家尊严”和“法治”,主张以更强硬的手段应对;务实派则着眼于巨大的经济损失、国际压力和不可预测的风险,主张尽快丢出萧亚轩这个“烫手山芋”来止损。
首相听着双方的辩论,脸色变幻不定。他深知,无论哪种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就在高层为决策争吵不休的同时,警视厅搜查一课内部,另一场暗流也在涌动。
渡边警部补,这位与“坂田”关系匪浅、亲自参与逮捕萧亚轩的警官,此刻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和一种偏执的愤怒。他无法接受自己经手的案子引发如此巨大的风波,更无法接受可能因此释放萧亚轩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和某种暗示下,他决定铤而走险。
在他的授意和少量“志同道合”的警官操作下,一些精心伪造的“线索”开始悄然出现在调查卷宗中。
·在东京研究所废墟的二次勘查中,“意外”发现了一枚极其微小的、非日本制式的金属纽扣,被暗示可能来自“某个北方邻国”的特种部队制服。
·通过对被击晕保安的“深度询问”(带有强烈的诱导性),得到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证词,如“似乎听到袭击者用某种听不懂的语言短促交流”、“感觉对方动作非常军事化”等,这些证词被刻意记录并放大。
·一些匿名“线人”开始向特定媒体“爆料”,声称袭击者使用的炸药配方与“已知的某激进组织”曾使用过的类型“高度相似”。
渡边的目的很明确:将调查方向引向“国际恐怖组织”或“北韩特工”,制造一个外部威胁的假象。这样既能转移公众对“坂田”与“振华”纠纷的注意力,为继续强硬对待萧亚轩制造借口,也能将警方面临的破案压力转嫁出去。
然而,这种拙劣的伎俩在真正的专家和上层官员眼中,几乎不堪一击。
搜查本部内,一位资深的爆炸物专家拿着那枚“北韩纽扣”,对着光仔细看了看,便皱着眉头扔回了证物袋:“做旧痕迹太明显了,而且这种纽扣在黑市上几美元能买一堆。凭这个指向国家行为体?简直是儿戏!”
负责分析行动模式的战术专家在看了那些诱导出的保安证词后,更是直接嗤之以鼻:“纯属扯澹!对方行动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是基本要求,怎么可能在现场交谈?还听不懂的语言?这种主观臆测的证词毫无价值!”
就连公安部门派来的调查官也对此持否定态度:“我们监控的所有相关组织都没有异常动向。将这些袭击定性为国际恐怖主义,缺乏任何实质证据支持,只会误导调查方向,在国际上沦为笑柄。”
这些伪造的线索甚至没能走出搜查本部的大门,就在内部遭到了强烈的质疑和否定。渡边等人的行为,不仅没能扭转局势,反而让警视厅高层更加确信,内部有人试图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歪曲事实,这进一步加剧了高层对继续强硬路线的疑虑。
嫁祸江东的计策,在专业和理智面前,彻底破产。真相的焦点,再一次无可避免地回到了原点——释放萧亚轩,是结束这场噩梦的唯一钥匙。然而,承认这一点,对于某些势力来说,比承受爆炸的损失更加难以接受。僵局,仍在持续,但天平正在不可逆转地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