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欧洲行前准备(2 / 2)
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家族战略方向,在这一夜,于这张承载着他们无数亲密与私语的大床上,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廖奎将萧亚轩和谢亦菲更紧地揽入怀中,感受着她们的体温和全然信任的依靠。前路漫漫,挑战丛生,但有她们在身边,有这个家作为后盾,他便有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一切未知,去开拓属于他们的、更广阔的天地。
决断已下,只待东风。
一九七六年一月二十五日,距离农历春节只剩不到半月,振华电子总部内却弥漫着一种与年节氛围不同的紧张与忙碌。总经理办公室所在的楼层,更是成了这股旋涡的中心。
谢亦菲的办公桌上,文件堆积如山,分门别类地标注着“德国商业法规摘要”、“欧共体贸易条款”、“KMM背景及技术领域分析”、“谈判预案及底线清单”。她揉了揉略显疲惫的眉心,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准备,即便是以她经过气感滋养的身体,也感到了一丝倦意。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也是第一道关卡。尽管KMM方面表示可以使用英语交流,但为了表示尊重并更好地理解对方在技术细节上的表述,谢亦菲和她选定的两位核心助手——一位是精通国际商法的男律师,另一位是技术理解能力极强的女项目经理——每天下午都会雷打不动地接受两个小时的德语强化培训。从基本的问候语到复杂的专业术语,力求在短时间内达到能够应对商务会谈的水平。同时,英语的商务礼仪和沟通技巧也在同步强化,确保在正式场合不出纰漏。
谈判材料的准备是重中之重。在廖奎的授意和张工的全力配合下,团队精心划定了一条清晰的技术展示红线和底线。“青龙”系列产品的外围性能参数、部分非核心的材料特性可以开放讨论,甚至可以考虑有限度的技术授权。但灵泉改良材料的核心配方原理、“青禾”项目的具体制程细节、以及任何涉及系统空间直接产出的技术思路,均被列为最高机密,严禁在任何场合透露分毫。谢亦菲亲自执笔,草拟了多套谈判应对方案,从最理想的合作模式,到最坏的破裂预案,都反复推演。
安全保障更是廖奎关注的焦点。向太在得知谢亦菲将带队赴欧后,主动伸出了援手。通过向家在欧洲,特别是德国的一些隐秘渠道,为谢亦菲团队联系了一家信誉良好的本地安保公司,负责他们在曼海姆期间的日常护卫和交通。同时,向太还提供了一份简短的名单,上面是几个在德国工商界颇有能量的华人侨领和与向家有旧的部分德国家族联系人,叮嘱谢亦菲在遇到非技术性困难时,可以尝试求助。
傍晚,回到湾仔唐楼。书房里,廖奎将两样东西郑重地交到谢亦菲手中。
一样是一个小巧的、金属质地的扁平方盒,打开后,里面固定着一支充满无色透明液体的特制注射针剂。针剂外壳上没有任何标签,只在末端有一个极细微的按压启动装置。
“这里面是高浓度提纯的灵泉水,效果比平时饮用的强效很多。”廖奎的声音低沉而严肃,“关键时刻,如果遇到危及生命的重伤或极端情况,注入体内,或许能争取到一线生机。但非万不得已,绝不可使用,身体承受的负荷会很大。”这可以说是他能为谢亦菲准备的、超越常规的最终保命手段。
另一样,则是一套折叠起来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和厚度的灰白色衣物。“超薄防割内衣,贴身穿着。能一定程度上抵御利器的划割,提供最基本的防护。”这是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装备,在这个时代堪称黑科技。
谢亦菲接过这两样沉甸甸的“礼物”,心中暖流涌动,更多的是一种被周密保护的踏实感。她知道,廖奎虽然同意她前往欧洲独当一面,但背后的支持与担忧,从未减少。
“放心,我会小心的。”她将针剂盒和内衣仔细收好,抬头看向廖奎,眼神坚定,“家里和公司,就辛苦你和亚轩姐了。”
廖奎伸手,轻轻拂过她额前的一缕碎发,动作温柔:“一切以安全为重。谈判成与不成,都在其次。”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香港的灯火次第亮起。谢亦菲欧洲之行的倒计时指针,正在清晰地向前拨动。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在陌生的土地上,为振华,也为这个家,走稳这开拓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