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分头行动香江的布局(1 / 2)
1976年2月2日,汉诺威的清晨依旧寒冷,但谢亦菲团队的氛围已然不同。明确了目标,卸下了最初的彷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酒店临时充作指挥部的套房里,谢亦菲站在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匆匆驶过的车辆,转过身,目光扫过团队的核心成员——技术经理赵伟和法律顾问李明。
“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分头行动,最大化利用我们在德国的时间。”谢亦菲的声音清晰而果断,“赵经理,你带领技术小组,携带我们最核心的‘青龙’系列样品,即刻动身前往科隆。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将样品送入TüV莱茵实验室,完成GS认证中最关键、最能体现我们技术优势的测试项目,尤其是环境适应性和极限参数测试。”
赵伟神情严肃,重重地点了点头:“谢总放心,资料我们已经连夜整理完毕,样品也做了最完善的保护措施。就算排队再长,标准再严,我们也一定会把这件事办成,拿到最有说服力的数据!”
“李顾问,”谢亦菲看向李明,“你精通国际商法和德语,随赵经理一同前往。负责与实验室沟通所有法律文件、合同条款,确保我们的知识产权在送检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避免任何潜在风险。”
“明白。”李明推了推眼镜,眼神锐利,“我会仔细审阅每一份文件,确保万无一失。”
送走了肩负着“技术破冰”重任的赵伟小组,谢亦菲身边只剩下一位负责日常事务和翻译的年轻助理,以及向太提供的一位熟悉德国本地情况的联络人。
“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KMM这一棵树上,即便有了TüV的报告,谈判也未必会一帆风顺。”谢亦菲对留下的几人说道,眼神中闪烁着战略家的光芒,“罗斯戴尔能影响KMM,但不可能只手遮天,封锁整个德国的技术界。我们需要寻找备选方案。”
她拿起向太提供的那份简短名单,上面有几个在德国工商界颇有能量的华人侨领名字,以及一两个与向家有旧、并非处于罗斯戴尔势力核心圈的德国家族或中小型企业联系人。
“我们的目标是那些专注于特定技术领域、有创新活力、可能对‘青龙’技术或其衍生应用感兴趣的中小型公司,或者一些独立的、以技术为导向的研究机构。”谢亦菲布置任务,“通过侨领引荐,我们先进行初步接触,探探口风,不必急于透露太多细节,重点是建立联系,了解德国技术生态圈的实际情况。”
接下来的两天,谢亦菲一行人开始了在马不停蹄的奔波。他们首先拜访了位于汉诺威本地的一位老侨领陈老先生。陈老先生在德国经营中餐馆起家,人脉广阔,对谢亦菲这位来自香港、气质不凡的同乡女性颇为热情。通过他的引荐,谢亦菲得以与一位在汉诺威工业大学担任研究员、同时与几家小型自动化公司有合作的德籍华人博士会面,初步了解了德国中小型技术公司的生存状态和技术需求。
随后,他们又驱车前往不莱梅,接触了一家专注于工业传感器应用的家族企业。这家企业规模不大,但对技术极为执着。谢亦菲谨慎地展示了“青龙”系列在信号稳定性和抗干扰方面的部分非核心数据,引起了对方技术负责人的浓厚兴趣,虽然对方对振华电子的亚洲背景仍存疑虑,但表示愿意保持联系,并期待看到更具体的应用案例。
与此同时,在科隆,赵伟和李明小组也遭遇了预料之中的挑战。TüV莱茵实验室门庭若市,排队等待测试的客户络绎不绝。严格的流程、繁琐的文件要求,以及德国人固有的严谨(或者说刻板),让每一步推进都显得缓慢而艰难。但他们没有气馁,凭借着事先充分的准备和李明精准的法律文书工作,终于成功递交了申请,并将珍贵的样品送入了等待测试的序列。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并随时准备应对实验室可能提出的任何技术质询。
1976年2月4日傍晚,谢亦菲在斯图加特下榻的酒店里,分别接到了来自科隆和香港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