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保险柜暗影柏林墙下的交易(2 / 2)
“一点小麻烦,不必惊慌。按照原定计划,准备与b.A.E.S.的下一轮谈判。有些东西,他们偷不走。”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柏林。东西方冷战的最前沿,空气中仿佛都凝结着无形的铁幕。灰蒙蒙的天空下,那道由水泥、铁丝网和了望塔构成的柏林墙,如同一条丑陋的伤疤,将城市粗暴地一分为二。墙的东侧,标语与红旗鲜明;西侧,则是涂鸦与一种压抑下的喧嚣。
谢亦菲坐在一辆不起眼的黑色欧宝轿车后座,由向太提供的、绝对可靠的德籍司机驾驶,缓缓驶近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的查理检查站。这是东西柏林之间对外国人开放的唯一通道口,气氛格外肃杀。身着不同制服的双方士兵面无表情地检查着过往车辆和行人的证件,眼神锐利如鹰。
他们的车没有过境,而是在检查站西侧附近一家名为“检查点咖啡馆”的临街店铺前停下。这家咖啡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鱼龙混杂,既是游客好奇张望的地方,也传闻是各种秘密情报交易的温床。空气中弥漫着浓缩咖啡的苦涩香气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
谢亦菲独自下车,走进咖啡馆。内部光线昏暗,装修陈旧。她按照指示,选择了靠里侧一个用高背木椅隔开的、相对隐蔽的卡座。几分钟后,一个穿着深色风衣、戴着毡帽、身材瘦削的中年男子在她对面坐下。正是前几天在慕尼黑电子展上,那个自称来自“维也纳微电子公司”、指甲缝藏有玄机的东德特工,“施耐德先生”。
“东西带来了?”“施耐德”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声音压得很低。
谢亦菲将一个看起来鼓鼓囊囊的牛皮纸文件袋放在桌上,推了过去。“这是你们要的,‘青龙’系列部分非核心架构的……技术示意图。”她的语气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
“施耐德”没有立即去拿文件袋,他那双缺乏温度的眼睛盯着谢亦菲:“仅仅是示意图,恐怕不足以体现谢总的诚意。我们还需要追加一样东西——”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中国,上海冶金研究所,最近三年全部的内部学报和研究报告副本。”
谢亦菲的心勐地一沉。上海冶金所!那是内地重要的金属材料与工艺研究机构,其内部学报包含着大量涉及基础工业和国防应用的敏感研究成果!东德方面,或者说他们背后的势力,不仅要窃取振华的前沿电子技术,还想通过他们这条线,获取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核心进展!这胃口,远比她想象的要大得多,也危险得多!
“这不可能。”谢亦菲断然拒绝,语气坚决,“我们振华是商业公司,不涉及,也绝不可能获取此类机构的内部资料。”
“施耐德”脸上露出一丝讥诮的冷笑:“谢总,在柏林,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商业公司?呵呵……我们很清楚‘青龙’技术背后意味着什么。没有特殊的基础材料支撑,它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性能。而我们相信,上海冶金所的一些研究,或许能为我们理解这种‘特殊性’提供关键的……参考。”
他身体微微前倾,带着一股压迫感:“这是交易的一部分。没有上海冶金所的学报,那么慕尼黑那份不小心‘遗失’的GS认证报告,以及某些关于谢总团队在德国‘不当商业行为’的匿名举报材料,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我想,b.A.E.S.也不会愿意和一个陷入丑闻和知识产权纠纷的伙伴继续合作吧?”
赤裸裸的威胁和勒索。谢亦菲放在桌下的手紧紧握成了拳。她沉默了片刻,仿佛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她似乎极其不情愿地,又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微缩胶卷盒,放在了文件袋旁边。
“这是我能提供的极限。”谢亦菲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和妥协,“里面有一些我们通过公开渠道收集的、关于特种金属处理的……思路摘要。至于上海冶金所,我们无能为力。”
“施耐德”审视地看着那个胶卷盒,又看了看谢亦菲,似乎是在判断她话语的真伪。他最终伸手,将文件袋和胶卷盒一起拿起,快速塞进自己的风衣内袋。同时,他从怀里掏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封面是熟悉的红色,上面印着德文标题——《宣言》(指《共产党宣言》)。
“这是‘回礼’。”他将小册子推到谢亦菲面前,意味深长,“里面或许有你们感兴趣的一些……市场信息。记住,下次会面,我们希望看到上海冶金所的东西。”
说完,他压低帽檐,如同幽灵般迅速起身,消失在咖啡馆昏暗的角落里。
谢亦菲没有立即离开。她拿起那本《宣言》,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摩挲,感觉到封面与内页之间似乎有极细微的夹层。她不动声色地将小册子收好。这里面,藏着的应该就是对方承诺的、关于罗斯戴尔家族在欧洲某些行动的录音证据(来自晚宴地毯下那个微型录音机)。
回到车上,谢亦菲才缓缓松了口气,背后已被冷汗浸湿。刚才的交锋,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返回酒店后,她立刻在保密环境下检查了那份“交付”出去的图纸和胶卷。图纸上,清晰标注着“基于苏联 IEt-4光刻工艺改良”的字样,详细描绘了一种看似先进、实则存在几个关键性缺陷的集成电路制造流程。而胶卷里,则是一些经过精心篡改、混杂了大量无用数据和错误公式的“特种金属处理思路”,其核心部分,赫然混入了“青禾”生物制程项目早期几个因附着力无法解决而被废弃的方案片段!这些方案理念超前,但以当前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只会将研究方向引入歧途。
这是一份精心炮制的“毒饵”。既满足了对方索要技术资料的要求,又将祸水引向了苏联技术路线(加剧东西方技术猜忌),更用“青禾”的废弃方案误导对方的科研方向。即便对方是顶尖专家,短时间内也难以分辨其中真伪,只会觉得振华的技术深不可测且与某种未知的生物理念结合,足够他们研究消化很久,从而为振华赢得宝贵的时间。
而那份追加的“上海冶金所学报”要求,则让谢亦菲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这已经超出了商业技术窃密的范畴,指向了更深层次、更危险的国家级技术情报争夺。她必须立刻将这一情况,通过最安全的渠道,告知廖奎和何先生。
柏林墙下的阴影,远比慕尼黑的霓虹更加深邃和危险。这场交易,没有赢家,只有暂时稳住阵脚的喘息,以及对未来更严峻形势的预演。谢亦菲知道,她扔出的“毒饵”能拖延一时,但罗斯戴尔和东德方面绝不会善罢甘休。真正的风暴,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