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突破与让步巴黎的橄榄枝(1 / 2)
一九七六年四月四日,星期日。杜塞尔多夫。
经过数日艰苦卓绝的谈判,尤其是在赵伟提出那个石破天惊的“qSR常驻”方案后,与莱茵金属的合作框架已然清晰,只剩下最后一些细节条款需要敲定。团队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希望能一鼓作气,在周末完成所有磋商,力争在周一就能将最终的合同文本摆上桌面。
赵伟站在下榻酒店的房间里,望着窗外。星期天的杜塞尔多夫,与工作日判若两城。街道上车流稀疏,行人寥寥,大多数店铺都紧闭着门,整座城市沉浸在一种近乎庄严的宁静之中。这是一种他不太熟悉的氛围,在香港,周日往往是商业活动更繁忙的时刻之一。
“不能再等了,”赵伟对身边的助手说,语气带着一丝急切,“夜长梦多,罢工还在持续,我们必须尽快锁定合同。联系施罗德总监的助理,看看能否安排今天下午或者晚上,进行一次最后的非正式磋商,把剩下的几个点敲定。”
助手有些犹豫:“赵经理,今天是周日,德国人似乎非常看重这个休息日……”
“事急从权,”赵伟打断道,“这是数千万马克的订单,关系到我们欧洲战略的基石。我相信施罗德先生也能理解我们的迫切。”
电话接通了,是施罗德总监的私人宅电。接电话的是施罗德本人,他的声音听起来比在谈判桌上要松弛一些,但背景音里能听到孩童的嬉笑声和隐约的教堂钟声。
“下午好,施罗德总监,很抱歉在周日打扰您。”赵伟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而充满歉意,“关于我们合作的最后几个细节,我们团队这边已经有了初步方案,不知您是否方便……”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施罗德礼貌但异常坚定地打断了:“下午好,赵先生。感谢您和团队的辛勤工作。但是,非常抱歉,”他的语气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周日,在德国,是属于上帝和家庭的。这是一条不容逾越的界限。我理解贵方的急切心情,但所有商业事务,请我们在周一的工作时间再行讨论。”
赵伟还想再争取一下:“施罗德总监,我们只需要占用您很短的时间,或许一个小时……”
“不,赵先生。”施罗德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硬,“我的家人正在等我。我们周一上午九点,公司会议室见。祝您周日愉快。”
“卡哒。”
电话被挂断了,听筒里传来忙音,在寂静的酒店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赵伟握着话筒,愣了片刻,脸上闪过一丝错愕和 frtration(挫败感)。他放下电话,看向身边同样一脸愕然的团队成员。
“他……挂了?”助手难以置信地问。
赵伟点了点头,一种无力感涌上心头。他原本以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所谓的“休息日”是可以通融的。但他显然错了。德国人对于规则和传统的坚守,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这不是对方个人的傲慢或刁难,而是一种深植于文化骨髓中的、近乎执拗的秩序感。
团队里弥漫开一种微妙的失落和困惑。他们连续多日加班加点,分析数据,准备方案,就是为了抢时间,却没想到被一道无形的“文化壁垒”硬生生挡住。
“算了,”赵伟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入乡随俗。既然他们坚持,那我们也不能强求。利用今天,把我们最后的方案再细化,确保周一上午万无一失。”
他走到窗边,再次望向那座寂静的城市。周日的杜塞尔多夫,像一座沉睡的工业堡垒,它有自己的节奏和律法,不会因任何外来者的急切而改变。这一次,他深刻地认识到,在欧洲做生意,不仅要拼技术、拼价格,更要理解和尊重这片土地上运行了数百年的规则与文化。这无声的星期日,给他,也给整个振华团队,上了生动且印象深刻的一课。
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星期一。杜塞尔多夫,莱茵金属总部会议室。
经过周日那令人煎熬的等待和最后的准备,谈判在周一上午九点准时重启。双方代表鱼贯而入,脸上的表情都比上周多了一份凝重和决然。大家都知道,今天是摊牌的时刻。
施罗德总监开门见山,显然也不想再拖延:“赵先生,经过周末的评估,贵方提出的qSR方案,我方管理层原则同意。这体现了贵公司的诚意,也为我们建立长期信任奠定了基础。现在,让我们解决最后几个关键问题:价格、支付条款、知识产权归属,以及结算货币。”
真正的交锋开始了。
价格与支付条款:
德方依然试图利用罢工的影响,在价格上施压。“赵先生,罢工导致我们的综合成本上升了至少8个百分点,我们希望价格能在现有基础上再下调5%。”财务代表语气强硬。
赵伟早有准备,他出示了连夜整理的数据:“施罗德总监,我们理解贵方的困难。但请看看我们为满足军标要求投入的额外成本,以及VdE认证的权威性。‘青龙’的价值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和寿命,这将为贵方在后期维护和更换上节省巨额费用。单纯追求初始价格的降低,是短视的。我们可以在首笔订单上给予2%的象征性折扣,以示支持,但无法接受5%。至于支付条款,90天是我们的底线,180天将对我们的现金流造成致命影响。”
双方在价格和账期上展开了拉锯战。赵伟团队顶住压力,寸土必争,反复强调质量价值而非价格成本。最终,经过一上午的激烈交锋,达成妥协:振华在最终报价基础上让步1.5%,莱茵金属接受90天付款周期。这是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知识产权补充协议:
这是廖奎反复强调必须守住的底线。当德方提出,基于“青龙”平台后续在联合开发中产生的所有改进,知识产权应归双方共有时,法律顾问李明立刻予以坚决反对。
“施罗德总监,‘青龙’平台是我们的核心资产和研发基础。”李明语气严肃,引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惯例,“任何由我方独立完成的技术升级和改进,其知识产权必须完全归属于振华电子。这是不容谈判的原则。”
德方技术代表争辩道:“但如果这些改进是在与我们合作期间,基于我们的需求启发而产生的呢?”
赵伟接过话头:“我们可以在协议中明确区分。第一,由振华独立主导的、基于‘青龙’平台的迭代升级,知识产权归振华所有,莱茵金属享有优先使用权和基于使用量的、优惠的收益分成。第二,仅限于由双方工程师共同参与、明确为解决莱茵金属特定需求而设立的‘联合开发项目’,其产生的特定技术或专利,知识产权由双方共享。”
这个方案清晰界定了权属,既保护了振华的核心资产,又满足了莱茵金属对技术进步的分享需求,体现了合作共赢的精神。经过反复讨论,德方最终接受了这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