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章 !罢工阴影下的坚持远方的硝烟(1 / 2)
一九七六年三月三十日,德国。金属业工会(IG tall)全国大罢工如期而至,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瞬间冻结了德国工业的脉搏。各大汽车工厂的生产线陷入沉寂,机械制造的轰鸣声戛然而止,港口堆积着无法运出的货物。整个国家的工业心脏,搏动得异常缓慢而沉重。
杜塞尔多夫,莱茵金属总部谈判室内,气氛比窗外的天空还要阴沉。施罗德总监及其团队的面色凝重,眉宇间带着无法掩饰的焦虑和因压力而滋生的强硬。
“赵先生,情况你们都看到了。”施罗德总监开门见山,省去了所有客套,将一份修改过的合同草案推过桌面,“罢工对我们造成了毁灭性影响。成本在急剧攀升,现金流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非常时期,我们要求所有合作伙伴必须展现出足够的‘团结’和‘支持’。”
他手指重重地点在草案的价格条款上:“基于当前不可抗力的严峻形势,我们要求,在原报价基础上,整体降价百分之十五。同时,”他的手指移到付款条款,“所有账期必须延长至货到后一百八十天。”
降价15%!付款周期180天!
这几乎是苛刻到极致的条件。降价将严重侵蚀振华本就因研发和高标准生产而并不丰厚的利润,而长达半年的账期,则将给振华的现金流带来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赵伟感到一股血气涌上头顶,但他强行压制住了。他知道,此刻愤怒和直接拒绝都无济于事,只会让谈判破裂。他看了一眼身旁的法律顾问李明,李明微微摇头,示意这个条款对己方极为不利。
“施罗德总监,”赵伟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我们充分理解贵公司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也对德国工会罢工的影响表示同情。振华电子非常珍视与莱茵金属的合作机会,愿意与伙伴共度时艰。”
他停顿了一下,话锋却并未顺着降价和账期展开:“但是,单纯的价格让步和冗长的账期,并非建立长期、健康合作关系的基石。我们认为,真正的信任,应该建立在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和稳定的供应能力之上。”
就在施罗德等人以为赵伟要开始讨价还价时,赵伟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德方人员都震惊的提议:
“为了彻底打消贵方对‘青龙’系列产品品质和一致性的任何潜在顾虑,展现我们最大的诚意和对自身质量的绝对自信,”赵伟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目光扫过每一位德方代表,“我们振华电子,正式且诚挚地邀请——莱茵金属派遣一名全职的质量代表(quality Surveilnce Representative, qSR),常驻我们位于香港的核心生产工厂。这位qSR将拥有对所有原材料入库、核心生产流程、成品检验乃至包装发运全过程的现场监督权和即时叫停权**!我们愿意将我们的‘厨房’完全开放给我们的伙伴!”
此言一出,谈判室内瞬间鸦雀无声。施罗德总监和他身后的工程师们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
派驻qSR常驻供应商工厂,并拥有如此大的权限,这即使在德国本土的核心供应商体系中,也并非普遍做法,更何况是对一家远在亚洲的新合作伙伴!这需要何等的质量底气和管理勇气!这意味着振华愿意将自己最核心的生产环节,置于合作伙伴的持续监督之下,任何瑕疵都无所遁形。
这完全超出了德方的预料。他们试图利用罢工危机进行财务施压,但振华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极具分量且难以拒绝的质量保证方案,将博弈的焦点从“价格”拉回到了“价值”和“信任”上。
施罗德总监脸上的强硬神色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取代,有惊讶,有审视,更有了一丝真正的动容。他沉吟了许久,与身旁的同事低声交换了意见。
“赵先生,”施罗德再次开口时,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甚至带上了一丝敬意,“这个提议……非常出乎我们的意料。这充分展现了贵公司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和合作的诚意。我需要将这一重要提议,向更高管理层汇报。”
降价15%和180天账期的要求,虽然没有被立刻撤回,但显然已不再是谈判桌上唯一的核心。赵伟团队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以退为进,用一招极具魄力的“开放厨房”,成功地瓦解了德方的凌厉攻势,将谈判引入了对自己更有利的轨道。
罢工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杜塞尔多夫,但在莱茵金属的谈判室里,一股基于技术和质量自信的坚韧力量,正在艰难地穿透阴霾,为合作点亮了新的可能。坚持,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战略转机。
一九七六年四月二日,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市。
这座以赌博和短暂婚姻闻名的沙漠城市,在萧亚轩眼中,却更多了一层冰冷的现实感。那枚刻着罗斯戴尔家族纹章的子弹壳,如同一个永不愈合的伤口,时刻提醒着她此地潜藏的危险。她不能,也绝不会被这种赤裸裸的威胁吓退,但盲目前行无异于自杀。
她将主要精力投注在对那家背景复杂的潜在分销商——“银州电子供应公司”的深入调查上。通过花旗银行安德森先生提供的非公开渠道,以及向太在北美的一些关系网络,一份零碎但逐渐清晰的画像被拼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