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夜卸千钧仓廪验宝(2 / 2)
仓库内部经过了紧急改造。高大的空间里,原有的杂物被清空,地面铺设了防静电胶皮,临时架设的稳定电源线路沿着墙壁延伸,为数台示波器、万用表等基础检测设备供电。几盏大功率防爆灯投下冷白色的光,将仓库中央照得如同手术室般明亮,却也让四周的角落显得更加深邃。
开箱验收工作在一种近乎神圣的肃穆氛围中开始。参与人员除了廖奎(廖月生)和他带来的两名精通精密机械的助手(实为向太安排的顶尖人才),以及内地方面指派的几名政治过硬、技术扎实的工程师外,还有两位格外引人注目的人物。
他们年纪约在五十上下,穿着洗得发白的旧中山装,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仿佛能穿透物质表面看到内在的物理规律。在整个开箱过程中,他们几乎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但偶尔低声交换意见时,使用的专业术语之精准,让在场的其他工程师都暗自心惊。
老周趁人不注意,凑到廖奎耳边,用极低的声音透露:“那两位,是‘木匠’通过特殊渠道请来的。早年公派到苏联学习半导体技术和精密仪器的专家,后来……经历了一些波折,现在算是‘归队’了。经验非常丰富,是国内的宝贝疙瘩。”
廖奎微微颔首,心中了然。这两位,才是真正能看懂这台设备价值和门道的内行。
开箱过程小心翼翼,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工兵们使用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将特制木箱上的每一颗螺丝拧下,轻柔地移除厚重的防撞泡沫和内部复杂的支撑结构。
当第一个大型木箱被打开,露出内部由高强度钢构架组成、布满了错综复杂的管线、导轨和神秘透镜组的庞大主体时,仓库里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低低的惊呼声。尽管只是主体框架和部分光学系统,但那冰冷的金属质感、精密加工的机械部件以及密密麻麻、颜色各异的线缆,无不透露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工业美感与技术压迫感。
那两位沉默的专家此刻也忍不住上前几步,戴着白色棉线手套的手指,隔着一段距离,虚抚过那些精密的导轨和透镜罩,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光芒。
“这是……自动对准系统的部分导轨和初始光学单元?”其中一位姓孙的专家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的目光死死锁定在主体框架上一个由伺服电机驱动的精密移动平台上。
廖奎点头确认:“孙工好眼力。这确实是自动对准系统的关键机械部分。虽然只是基础模块,但精度很高。”
另一位姓钱的专家则更关注那些光学部件,他俯下身,仔细查看着透镜表面的镀膜和镜筒结构,喃喃道:“这镀膜工艺……这消像差的设计思路……比我们之前在苏联见到的最新实验室样机,似乎还要……还要……”他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最终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感慨与震撼。
初步的检查持续了数个小时。技术人员们按照流程,逐一核对箱体编号,清点附件,检查设备主体在长途海运后是否有可见的损伤、锈蚀或变形。
结果令人振奋。设备主体框架结构完好,无明显变形;核心光学部件在强光手电照射下,镜片通透,无霉无雾,镀膜完好;主要的电路板和线缆接口也未见物理损伤。廖奎提前准备的一些关键易损件和常用消耗品(如特定规格的灯泡、保险丝、密封圈等)也一同运抵,整齐地码放在旁边的专用箱内。
然而,问题也随之浮现。
“廖先生,”一位负责清点文档的内地工程师抬起头,面带难色,“我们核对了好几遍,核心的技术手册、设备调试说明书、以及……以及控制电脑所需的专用操作系统盘和调试软件……都没有找到。”
这一点,其实在廖奎的意料之中。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这种级别的设备,对方能提供硬件已是极限,核心的软件和技术文档是绝不会轻易流出的。这本身就是技术封锁的一部分。
“这一点,我知道。”廖奎平静地回应,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包括那两位一直沉默的专家,“硬件是基础,但真正的灵魂,在于如何让它运转起来。手册和软件的缺失,是我们的挑战,但也可能是我们真正吃透这项技术、走出自己路子的契机。”
他的话,让仓库内凝重的气氛为之一变。从单纯的接收验证,转向了更具挑战性的自主攻坚。
孙工和钱工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一种混合着巨大压力与前所未有的兴奋的光芒。设备比他们想象的更先进,也更“干净”,就像得到了一具强大却沉默的钢铁躯壳,需要他们为其注入灵魂。
验收工作暂告一段落。设备主体完好,基础附件齐全,但核心“软”实力的缺失,为接下来的工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也点燃了在场所有技术人员内心的火焰。
这台静静躺在军区仓库深处的光刻机,如同一头被卸去了缰绳与鞍鞯的机械巨兽,等待着能够驯服它的勇士。而廖奎带来的,不仅仅是这头“巨兽”,更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却也蕴含无限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