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问题出现,积极应对(2 / 2)
苏眉在心理记录上画了个红星。小雨的档案里,“梦见妈妈” 的字迹旁,多了行新的:“今天帮晓梅插秧,她教我怎么不会把秧苗弄断。” 张扬的页面上,“想回家” 三个字被铅笔涂掉了,改成 “磨豆浆的石碾子转起来像摩天轮”。
李思成站在祠堂的老槐树下,看着孩子们围着马师傅学编竹筐。张扬的手指被竹条划破了,却学着王伯的样子往伤口上抹点桐油,继续埋头编着。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串正在生长的年轮。
周明德突然递来个铁皮盒,里面是李晓聪从清北寄来的信。“爸,听说有个叫张扬的学弟不爱吃窝窝头?” 信纸背面画着个夸张的窝窝头,旁边写着 “越嚼越香”。李思成望着操场上追逐打闹的身影,突然明白,1982 年的风里,藏着最灵的药方 —— 能治想家的苦,能化叛逆的刺,能让迷途的孩子,慢慢找到回家的路。
晚饭时,王婶端上了新磨的豆浆,热气腾腾的。张扬看着自己碗里的豆浆,又看了看小雨碗里的,突然把自己的碗推了过去:“你多喝点,女孩子要多补充营养。” 小雨愣了一下,然后笑着把碗推了回来:“一起喝,你磨豆浆那么辛苦。”
马师傅看着这一幕,欣慰地笑了。他走到张扬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才像个男子汉。1982 年的小伙子,都懂得照顾别人。” 张扬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低头喝起了豆浆,觉得今天的豆浆格外香甜。
晚上的班会课上,周明德让大家谈谈这几天的感受。小雨站起来,声音比以前响亮了:“我还是会想家,但是在这里有很多朋友,老师和叔叔阿姨也对我很好,我觉得很温暖。” 张扬也鼓起勇气站起来:“我以前太任性了,不懂得珍惜粮食,也不懂得团结同学,以后我会努力改正的。”
大家都为他们鼓掌,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赵兰芝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们一定能慢慢适应,变得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类似的问题还会偶尔出现,但孩子们已经学会了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想家的时候,他们会一起做游戏,一起劳动,用快乐冲淡思念;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会学着沟通,学着换位思考。清平村的日常,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和谐,更加温暖。
苏眉的心理记录上,红星越来越多。每个孩子的变化都被认真地记录着,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的融入,从叛逆到懂事,每一笔都见证着他们的成长。这些记录,就像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 1982 年的土壤里,慢慢生根发芽。
李思成看着这些变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运营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积极应对,用真诚和耐心去引导孩子们。在这个与世隔绝的 1982 年乡镇里,孩子们正在经历着蜕变,他们的故事,也在续写着新的篇章。
当又一个黎明到来,清平村的广播喇叭再次响起《东方红》的旋律。孩子们踩着露水走进操场,张扬的鞋带系得整整齐齐,小雨的羊角辫上别着朵野菊花。他们站在队伍里,跟着周明德做早操,口号声响亮而整齐,像一群正在展翅的雏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飞向更远的天空。
日常教学和活动中,问题仍会不时出现,但育才中心的老师们和工作人员们已经有了更多的经验去应对。他们用 1982 年的智慧和真诚,陪伴着孩子们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