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 第214章 “专利捕手”在行动

第214章 “专利捕手”在行动(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关岛基地里分析战略情报的那套本事,被陈晓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纽约“远航商行”的总部,只不过目标从敌国军队换成了未来的技术蓝图。用他的话说:“以前是帮国家抢地盘,现在是帮公司抢未来。本质上都是争夺,只是工具从枪炮变成了合同和美元。”

墙上巨大的世界航线地图被替换成了错综复杂的“全球技术热点与专利流向图”,上面标注着各种颜色的符号和连线,看起来不像商业战略图,反倒更像oSS当年的战略情报分析板。

在马丁·怀斯鼓捣出的“全球机会热点图”上,除了标注矿产和航运节点,如今又多了一层闪烁的光点——潜在技术专利收购目标。

这个由陈晓提出构想、大卫·科尔负责执行的“专利捕手”计划,运作模式与其说是商业并购,不如说更像一次低调而精准的情报收割。

“我们要找的,不是那些已经在聚光灯下、被巨头们争夺的明星技术。”陈晓在项目启动会上定调,“而是那些被忽视的‘灰姑娘’——因为研究者不善表达、缺乏资金,或想法太过超前而被时代遗漏的‘未来钥匙’。我们要用最小的代价,把它们锁进我们的保险柜。”

这工作对陈晓来说驾轻就熟——与在梅机关从海量信息中发掘价值并无不同,只是口号从“大东亚共荣”变成了“促进科技进步”。

“专利捕手”团队成员清一色是科尔从哈里森那条线上挖来的前技术情报分析员。他们或许不熟悉销售市场,但对技术原理、军事应用和行业趋势有着野兽般的直觉。他们像幽灵一样潜入欧洲、日本的技术实验室、大学研究所和濒临破产的小公司。

……

德国,斯图加特。

目标:一种基于“相位阵列”原理的“空间电磁波定向传输方法与装置”专利。

发明人赫尔穆特·施密特是一位不得志的大学讲师,他的论文被主流学界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专利挂了两年无人问津。

“远航”的捕手、前oSS技术评估员罗伯特·肯特接到任务后,并未直接接触施密特。他先研读论文并复现了部分计算,随后通过中间人以“某匿名工业基金会”名义邀请施密特进行学术交流。肯特展现出对技术的深度理解,让施密特视他为知音。他适时提出,基金会愿提供一笔“无附加条件”的研究资助,唯一要求是获得该专利的“独家代理权”,以便“保护发明不被滥用”。

肯特心中了然,这所谓的“无附加条件”与“独家代理”,实则是用情怀包装的商业陷阱。一旦雷达和通信系统开始应用这项技术基础,其“独家”价值便会显现。

深受感动且资金拮据的施密特,几乎未加犹豫就签下了一份看似“优厚”的协议——预付金仅五千美元,后续版税比例也远低于市场标准。他以为自己遇见了赏识其才华的伯乐,却不知已将未来无线通信和雷达领域的关键基石,以白菜价卖给了远在纽约的“远航”。

……

日本,东京。

目标:一项关于“高纯度单晶硅区域熔炼提纯工艺”的改进专利。

持有者是一家名为“昭和精密材料”的小作坊,老板技术出身、固执于手艺,不愿扩大生产,导致作坊濒临倒闭。

捕手莎拉·琼斯(刚从非洲调任)采取更直接的策略。她让当地雇员假扮成美国电子公司的采购代表,对作坊产品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反复强调对材料一致性和纯度的苛刻要求。当老板为无法稳定提供达标产品而焦头烂额时,莎拉引荐的“第三方技术评估公司”(实为科尔团队控制的壳公司)指出其工艺存在“微小但致命的缺陷”,并“好心”提出改进方案——该方案核心恰恰绕开了那项关键专利的部分权利要求。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