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专利捕手”在行动(2 / 2)
在技术与财务的双重压力下,莎拉代表“远航”提出收购方案:买下整个作坊及所有专利,保留老板的“技术顾问”头衔和少量分红。价格虽不高,但足以让他安度晚年。
面对生存压力和技术被否定的双重困境,老老板最终长叹一声,在收购合同上按下了手印。他并不知道,他视若敝履的那项“小改进”专利,在未来集成电路爆发式发展的年代,将成为控制上游核心材料的关键阀门之一。
用技术焦虑击败技术固执,这招屡试不爽。当未来满世界都是硅晶圆时,不知他是否会从坟墓中惊醒——不过那时,“远航”的专利墙早已固若金汤。
……
类似场景在瑞士、荷兰、英国的实验室不断重演。捕手们手段各异,或怀柔或施压,或制造焦虑或雪中送炭,但核心目标一致:用最低成本,将未来的技术种子收入囊中。
所有收购的专利文件被迅速转移至开曼群岛和瑞士的信托机构,通过复杂的离岸公司结构持有,最大程度地隐匿与“远航”的关联,并规避可能的审查。
几个月后,科尔将一份厚厚的专利资产清单放在陈晓桌上,涵盖电子、化工、新材料等十几个领域的数百项专利。
“老板,‘专利捕手’第一阶段行动基本结束。我们目前持有包括‘相位阵列波束成形基础专利’、‘区熔法提纯单晶硅关键工艺’、‘低温共烧陶瓷技术先驱专利’在内的核心及外围专利共计三百七十一项。总投入……不到一百五十万美元。”科尔的语气平静,但眼角细微的抽动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这投入产出比,不亚于抢银行。
陈晓翻看着清单,手指在一项项未来将如雷贯耳的技术名称上划过。
他不禁暗忖:这清单要是让几十年后的科技巨头们看到,怕不是要哭晕在厕所。我们这不是在捡漏,简直是在创世纪前夜窃取上帝的设计图。一百五十万?还不够美军在朝鲜打几发炮弹的钱。这点投入,换回来的是未来几十年科技产业的入场券与规则制定权。
这买卖划算!
“做得很好。”陈晓合上清单,“把这些‘种子’分门别类,交给怀斯的团队。让他们围绕这些核心专利构建我们的‘技术护城河’——申请衍生专利,设置交叉授权壁垒,把未来的路给我堵死!”
“明白。”科尔点头,随即又补充道,“另外,我们注意到,有几家嗅觉敏锐的公司,包括一些军工背景的机构,也开始在类似领域活动。”
陈晓眼神微凝。看来,安静的狩猎时间快要结束了。
“加快速度,清理尾巴。告诉外面的‘捕手’,行动进入第二阶段:从‘搜寻收购’转向‘防御性布局’和‘主动误导’。必要时,可以抛一些无关痛痒的‘诱饵’出去,混淆视线。”
科尔领命而去。
陈晓走到办公室那面巨大的玻璃窗前,俯瞰着纽约城。这座城市的繁华之下,无声的战争早已打响。凭借信息差与降维打击,他已经悄然布下了一张覆盖未来科技树的大网。
只是,这张网能网住多大的鱼?当那些真正的巨鳄意识到有人在偷摸他们的蛋时,反扑又将会何等猛烈呢?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怀斯:“马丁,我们的‘技术护城河’计划,需要再加快点进度了。我感觉,风雨快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