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为国家打造工业基石,学生们上北平(2 / 2)
他话锋一转:“你现在当上了轧钢厂厂长,以后呢?还打算继续往上走吗?”
徐明德想摸清他的心思。
若是志在仕途,那这宏伟的蓝图不过是镜花水月,整日迎来送往,哪有心思搞研发。
“升官?不,我不去。我就准备在轧钢厂厂长的位子上干到老。”
孙老闻言,欣慰地笑了起来:“既然不打算在官场上耗费心神,那把精力倾注在技术上,有何不可?十年磨一剑,方能一鸣惊人。复兴,你不想试试吗?”
“十年”这个词,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复兴的心锁。
确实,未来的十年似乎并无太多波澜,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是个绝佳的选择。
“可以试试。”
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那天以后,徐明德便一头扎进了李复兴的设计图里,两人每周都要为此进行数小时的深入探讨。
为了验证和补充,徐明德时常需要查阅一些陈旧的技术资料,而这些资料大多封存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
李复兴为了方便他,也为了保护那些珍贵的知识,开始将图书馆里那些绝版的图纸、国外的文献和珍贵的技术手册,悄悄搬运到自家的地下室。
徐明德只要有资料可查,便不问来源,一门心思地扑了进去。
后来,他见资料越积越多,许多还因保存不善而破损,便不由自主地将工作重心从研究图纸,转移到了对这些技术文献的整理与保护上。
李复兴见状乐见其成,更加卖力地从各大区的存储点、废品收购站,甚至造纸厂即将化为纸浆的仓库里,搜罗来更多的技术图纸和书籍。
地下室很快不堪重负,李复兴只得偷偷扩建,在旁边又挖了两个更大的房间,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工业文明的火种。
徐明德从此沉浸在地下室的图纸海洋里,徐姨也省了心,不用再整天盯着他,怕他跑出去惹是生非。
家里的生活终于步入了一种安宁而厚重的正轨。
而在屋外,从九月开始,整座京城却日渐喧腾,从五湖四海而来的青年学生们汇聚于此,等待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召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凭借一纸介绍信便能通行全国,吃住行分文不取,这是一种令人艳羡的特权。
当无数人因没有粮票而举步维艰时,他们却能在任何食堂畅通无阻。
城市里的公交系统仿佛成了他们的私人观光车,想去哪里抬脚便上,无需购票;火车更是如同他们的专列,不花一分钱就能周游华夏。
为了接待这些从五湖四海涌来的“朋友”,街道接到了上级指令,全权负责他们的食宿。
但街道办人手有限,面对如此庞大的人潮力不从心,只能将压力层层分解,下派给辖区内的饭店、学校乃至各企事业单位。
于是,饭店和单位办起了大食堂,学校则腾出教室作为临时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