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轧钢厂民兵队(1 / 2)
一纸通知也送到了轧钢厂,但街道方面深知这里并非寻常单位,不敢强行摊派。
不过李复兴还是主动伸出了援手,为街道送去了两万斤红薯。
这批红薯是轧钢厂在城墙上那十几亩地里去年的收成,厂内消耗不完,正好趁着秋收在即、新粮待入库的时机清仓。
街道办原本只是例行公事,未曾指望这个高级别单位能帮上忙。
这份意外的援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两万斤红薯足以解燃眉之急,厂区街道的胡主任亲自登门致谢。
李复兴热情接待了胡主任。
他深知“远水解不了近渴”,单位虽属上级直管,可与地方搞好关系至关重要,许多琐事通过街道协调远比惊动上级来得方便。
经过一番恳切友好的交流,李复兴与胡主任迅速达成共识,决定建立一个长期的守望相助机制。
国庆后,京城周边迎来秋收,又是一个产量比去年增长一成的丰年。
轧钢厂那十二亩城墙种植基地,收获了上千斤的萝卜蔬菜、一千六百斤小麦和一万两千斤红薯。
李复兴让食堂用新麦磨粉蒸了大馒头,让全厂上下尝个鲜,其余的收成都暂时入库,以备不时之需。
他清楚街道那边依然缺粮,但粮食是各处的硬通货,他不能表现得太过殷勤。
主动送上门的好处往往不会被珍惜,若给人留下财大气粗的印象,反倒容易招来麻烦。
到了年底,街道在接待了数十批客人后,粮食缺口再次出现,胡主任又几次找到李复兴求援。
第二次,李复兴给了五千斤红薯;第三次是四百斤大米;第四次则是三百斤小麦。
红薯是粗粮,多给些不显眼,大米是细粮,更合南方客人的口味,正好用于接待,虽然他估计这些米粮未必真能到客人嘴里。
而小麦作为北方主粮,拿出来就意味着李复兴动用了自己的核心储备。
李复兴言语间点到为止,但行动已经说明了一切。
街道的胡主任能坐上这个位置,自然不是庸人,他看懂了这份情谊的份量。
每次胡主任都亲自上门感谢,李复兴也总是热情以待。
不久,街道就在轧钢厂对门设立了一个巡逻点,民兵每日往返巡视,轧钢厂门口的街面也总是最先被打扫干净。
李复兴则交代门卫,定时为巡逻队和清洁工送上热毛巾和开水。
这便是他与胡主任说好的“有来有往”,彼此心照不宣,情谊才能长久。
一月份起,报纸上的风向愈发激烈,社会气氛日渐紧张,来京的人潮开始退去。
春节时,李复兴和徐明德一家聚在小院里,才算过了个安稳年。
开春后,随着“三支两军”的通知下达,街面上的军人多了起来,治安随之好转,街道的接待任务也正式终结。
胡主任总算卸下了心头重担,那段日子他为筹粮疲于奔命,好几次都濒临断炊的绝境,幸得李复兴的粮食托底,才一次次化险为夷。
年初,各地委员会相继成立,四月轮到了京城。
城内各单位纷纷前往道贺,李复兴也派了几十名男同志去敲锣打鼓,以示庆贺。
这些外部的风云变幻,对轧钢厂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