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再去沈阳(1 / 2)
秋高气爽,四九城的天空蓝得透亮。
何雨柱刚主持完五院一个新项目的论证会,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秘书就急匆匆地推门进来,脸上带着一丝古怪的神色。(何雨柱升主任了,自己也有秘书了。)
“何主任,紧急电话马上进来,是东北112厂那边打来的,点名找您,听起来……挺上火的。”
何雨柱接过电话,听筒里立刻传来一个带着浓重东北口音、焦急万分的声音:“是何雨柱何主任吗?
俺是112厂总装车间的主任,俺叫马大华!哎呀妈呀,可算找到明白人了!俺们这儿遇上邪乎事儿了!”
“马主任,您别急,慢慢说,什么邪乎事儿?”何雨柱安抚道。
“就是咱们新下线的‘雄鹰’战机!”马大华嗓门洪亮,语速飞快,
“地面测试啥毛病没有,可一上天,飞到某个速度,飞行员就说飞机‘哆嗦’,像得了疟疾打摆子!
仪表指针乱晃,瞄准具都看不准!下来一查,啥问题没有!再上天,到那儿还抖!邪门了,这飞机还认路咋的?”
“抖动的速度区间固定吗?”何雨柱抓住关键。
“固定!就在跨音速那个坎儿上,大概马赫数0.85到0.9之间,一过这个区间就没事儿了!
可咱们这飞机设计指标明明能飞超音速的啊!这卡在门口哆嗦算咋回事儿?”马大华的声音带着憋屈,
“厂里的技术员、请来的大学教授,查了半个月了,从气动布局查到发动机固定架,屁毛没找着!有人说……有人说是不是撞邪了……”
何雨柱差点笑出声,但立刻忍住,语气严肃:“马主任,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不信那个。这样,我安排一下手头工作,尽快过去一趟。”
“哎呀!那可太感谢了!何主任,您就是俺们的大救星啊!”马大华的声音几乎带上了哭腔。
三天后,何雨柱踏上了东北的黑土地。112厂规模宏大,车间林立,但“雄鹰”战机的总装车间气氛却有些压抑。一架崭新的战机停在厂房中央,几位老师傅和技术人员围在旁边,愁眉不展。
马大华是个四十多岁的黑脸汉子,一见何雨柱就跟见了亲人一样,紧紧握住他的手:
“何主任,您可来了!再不来,俺们这项目就要被上级叫停啦!”
何雨柱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要求查看所有的飞行数据记录和地面检测报告。
他看得非常仔细,尤其是飞行员描述的抖动发生时各系统的参数变化。
“飞行员描述是‘全身性的高频小幅度抖动’,仪表指针高频率晃动……”
何雨柱喃喃自语,“不是气动弹性问题,那个通常频率更低,幅度更大……也不像是发动机喘振……”
他合上资料,走到飞机旁边,目光锐利地扫过飞机的每一个部件:“马主任,我能上去看看吗?”
“能!当然能!”马大华赶紧让人搬来梯子。
何雨柱爬进座舱,这里摸摸,那里看看。他又来到机身外部,仔细检查蒙皮铆接、舱门缝隙、各种天线和传感器的安装。
当他走到机腹下方,靠近主起落架舱门的位置时,突然停了下来。
他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敲击着一块看起来并无异常的蒙皮,侧耳倾听。
“这里,”他指着那块蒙皮,“声音有点空,里面是不是有管线或者支架?”
一个负责结构的老工程师凑过来看了看图纸:“何主任,这里面是几根液压管路和电缆束,固定在里面的框架上,没啥特别的啊。”
“固定方式呢?用的什么卡箍?”何雨柱追问。
“就是标准的铝合金卡箍,带橡胶垫的那种。”
何雨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有再多说。
他回到办公室,要来了该部位详细的结构图纸和管线敷设图。对着图纸研究了半天,又掏出他那把宝贝计算尺,开始写写算算。
马大华和几个技术骨干屏息凝神地在旁边看着,不敢打扰。只听见计算尺滑动的细微声响和粉笔划过黑板的哒哒声。
突然,何雨柱停下了计算,眼睛一亮:“找到了!很可能就是这里的问题!”
“啥问题?”马大华赶紧凑过来。
“你们看,”何雨柱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当飞机速度达到跨音速时,机腹下方的气流压力会发生剧烈变化,形成特定的压力脉动。
这个压力脉动的频率,我刚刚算了一下,很可能恰好与机腹内这几根被卡箍固定住的液压管路的某阶固有频率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