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再去沈阳(2 / 2)
他顿了顿,看着有些迷茫的众人,打了个比方:
“这就好比大风吹过电线,会发出嗡嗡的响声,是风吹的频率和电线自身振动的频率对上了。
现在,‘风’是机腹外的气流压力脉动,‘电线’就是里面这些液压管和电缆束!它们一旦共振起来,就会把振动传递给机身蒙皮,让整个飞机都跟着‘哆嗦’!”
一个年轻技术员脱口而出:“不能吧?何主任,就几根管子振动,能带动整架飞机抖?”
“怎么不能?”何雨柱肯定地说,“别忘了这是在跨音速这种极其敏感的气动环境下!
一个微小的初始扰动,被气动能量放大,就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耦合振荡!而且这种振动频率高,幅度不大,正好符合飞行员的描述!”
刚才那个结构老工程师还是有些怀疑:“何主任,这……这只是您的推算。咱们厂里做了那么多地面振动试验,也没测出这几根管子有啥问题啊?”
“地面试验模拟的是静态或者低频状态,很难精确复现跨音速下那种特定频率和空间分布的气动压力脉动。”
何雨柱解释道,“要验证也很简单。”
他转向马大华:“马主任,找几个老师傅,把机腹这块蒙皮打开,检查里面的液压管和电缆束的固定情况。
重点看卡箍是不是有松动,橡胶垫有没有老化或者厚度不均匀。然后,想办法改变一下这几根管路的固有频率!”
“咋改变?”
“很简单,在管路上额外增加几个固定点,或者在有空间的地方,绑上合适的配重块,改变它的质量分布,固有频率自然就变了!”何雨柱给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直指核心的方案。
马大华将信将疑,但死马当活马医,立刻招呼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动手。
蒙皮被小心翼翼地打开,露出了里面密密麻麻的管线和线束。
仔细一检查,果然发现问题!有几个卡箍的紧固螺丝确实存在微乎其微的松动,更重要的是,由于安装时的微小误差,部分管路线束与框架之间预留的间隙不均匀,导致在某些卡箍位置,橡胶垫的压缩量不足,固定效果打折扣。
“我的个亲娘嘞!”马大华看着检查结果,狠狠一拍脑袋,“还真是这儿埋着雷呢!”
老师傅们立刻按照何雨柱的吩咐,在关键管路上增加了两个辅助固定点,并在不影响安全和功能的位置,精心计算后绑上了几个小铅块作为配重。
整个过程,何雨柱一直在旁边指导,确保改动不会影响管路的正常工作和飞机的重心。
“何主任,弄好了!您看行不?”马大华紧张地问。
“理论上应该可以了。”何雨柱点点头,“接下来,就看试飞验证了!”
第二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试飞场上,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何雨柱和马大华等人站在塔台,紧紧盯着跑道。
那架经过“小手术”的“雄鹰”战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加速,抬头,直插云霄。
无线电里传来试飞员冷静的声音:“高度三千米,开始加速……马赫数0.8……0.83……0.85……”
塔台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马大华的手紧紧攥着,指节发白。
“马赫数0.87……0.88……0.9!”试飞员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报告塔台!飞机平稳!以往抖动区间,未出现异常振动!重复,未出现异常振动!”
“好!!!”塔台里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马大华激动得一把抱住何雨柱,眼圈都红了:
“何主任!神了!您真是神了!就这么几个卡箍,几个小铅块,解决了我们天大的难题啊!”
那个之前质疑的老工程师也走上前,紧紧握住何雨柱的手,满脸佩服:
“何主任,我老张服了!心服口服!你这眼光太毒了!能从那么多复杂因素里,精准定位到这几根不起眼的管子,真是……真是匪夷所思!”
问题圆满解决,何雨柱谢绝了厂里的盛情挽留,准备返京。临走时,马大华和厂里的领导、技术人员一直把他送到厂门口。
“何主任,没啥好送的,”马大华塞给何雨柱一个布包,“这是俺们东北的特产,一点蘑菇、木耳,您带上!以后咱厂再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您可得再来啊!”
何雨柱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回程的火车上,他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已经开始泛黄的白桦林,心中感慨。
这次东北之行,解决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难题,而是一个典型的“小细节引发大问题”的工程案例。
这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尖端装备的研制,不仅需要宏大的理论创新,更需要这种见微知着、明察秋毫的严谨和洞察力。
列车铿锵前行,载着思考和收获,向着首都方向飞驰。
何雨柱知道,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无数个这样的“硬骨头”等待着科技工作者去啃下。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但脚下的道路,也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