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地下工作者何雨柱(1 / 2)
1958年的秋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急一些。
几场秋雨过后,天气骤然转凉,而一种比秋风更让人心头发紧的“寒意”,也开始在普通民众间悄然蔓延——物资供应,尤其是粮食和副食品,肉眼可见地紧张了起来。
虽然何雨柱凭借着自己的“系统空间”,小家里的餐桌依旧能保持难得的丰盛,但他和韩菡都深知,这绝不能显露分毫。
每次关起门来享用空间出产的米面肉蛋时,两人都格外小心,连炒菜的油烟味都担心飘出去太远,引来不必要的关注。
这天是休息日,何雨柱和韩菡正在他们南苑的小家里,一个看书,一个整理资料。
忽然,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带着犹豫的敲门声。
韩菡起身去开门,只见门外站着的是住在隔壁院的黄阿姨,她是院里后勤处一位普通职工的家属,平时为人热心肠。
此刻,黄阿姨脸上却带着难以掩饰的愁容和几分不好意思。
“韩工程师,何主任在家吗?”黄阿姨搓着手,声音有些干涩。
“在的,黄阿姨,您快请进。”韩菡连忙把她让进屋。
何雨柱也放下书站了起来:“黄阿姨,您找我有事?”
黄阿姨看着眼前这对年轻有为的夫妻,又看了看他们虽然朴素但整洁温馨的小家,话未出口,眼圈先红了:
“何主任,韩工程师,实在是……实在是没办法了,才想来求你们帮帮忙……”
原来,黄阿姨的老家是豫省农村的,今年收成本就不好,加上公社食堂办得差,家里老父母和弟弟一家已经快断粮了,写信来求救。
黄阿姨自家粮食定量也紧巴巴的,根本挤不出多少,愁得几晚没睡好。她知道何雨柱是领导,认识的人多,门路广,就想来问问,能不能想办法帮她换点全国粮票,或者指点一下,哪里能买到点高价粮应应急。
“何主任,我知道这不合规矩……可……可我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家的人饿肚子啊……”黄阿姨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韩菡听得心酸,连忙递过手绢。
何雨柱心里也不是滋味。他清楚,黄阿姨的情况绝非个例。
他沉吟片刻,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温和地说:“黄阿姨,您别急,也别哭。粮票的事,有严格的制度,我没办法违规操作。不过……”
他话锋一转,问道:“您老家那边,除了缺粮,还缺什么?比如,常用的药品,像是止泻的、退烧的、治感冒的?或者,布料、针线什么的?”
黄阿姨愣了一下,没想到何雨柱会问这个,她想了想说:“药……肯定是缺的,乡下地方,头疼脑热都硬扛着。布票也紧张,娃娃的衣服都补丁摞补丁了。”
何雨柱点点头,心里有了计较。他系统空间里,除了粮食,日常药品和基础物资也有不少储备。
“黄阿姨,这样吧,”何雨柱压低声音,“违规的粮票我弄不来。但是,我以前攒下了一些常用的药片,像阿司匹林、土霉素什么的,还有几块用不着的棉布头,放着也是放着,您要是不嫌弃,就先拿去应应急。
粮食……我尽量想想办法,看能不能从别的地方,帮您匀一点点出来,但不敢保证有多少。”
黄阿姨一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这个什么都缺的年头,药品和布料同样是硬通货,甚至比粮食还难弄!何主任竟然愿意把自己攒的东西给她!
“何主任!这……这怎么好意思!这太贵重了!”黄阿姨激动得手足无措。
“邻里邻居的,互相帮衬是应该的。您等着。”
何雨柱转身进了里屋,关上门,意识沉入系统空间。
他迅速取出了几板常见的消炎药、感冒药,用旧报纸包好,又找了几块颜色深、不起眼的纯棉布头,大约够做两身小孩衣服的量。
接着,他又用几个旧面袋,装了约莫二十斤品相一般的红薯干和约十斤玉米碴子——这些东西相对不那么扎眼。
他把这些东西拿出来,递给黄阿姨:“黄阿姨,东西不多,您别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