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未命名草稿(1 / 2)
代号“草原综合调查”的何雨柱,与其他众多“铸剑者”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原本的生活圈,汇入前往西北秘密基地的洪流。
经过数日颠簸,当吉普车驶入那片被无尽戈壁和嶙峋山脉环绕的基地时,何雨柱的心境已从离家的不舍,彻底转变为投身战场的凝重与专注。
基地的条件比想象中更为艰苦。遮天蔽日的风沙,干燥酷烈的气候,简陋的“干打垒”住房,以及严格到极致的保密纪律,构成了这里日常生活的主旋律。
但所有这些,在“596”工程那如山般沉重的使命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何雨柱被任命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其办公室兼工作室,是一座毫不起眼、却戒备森严的半地下建筑。
里面挂满了巨大的黑板、铺着密密麻麻写满数据和公式的图纸,空气中弥漫着油墨、粉笔灰以及一种无形的、极度绷紧的智力活动的气息。
他迅速投入工作,如同一台上紧了发条的精密机器。总体室是工程的“大脑”,需要协调弹体结构、发动机、控制系统、引爆系统等数十个分系统的工作。
每一个分系统的技术参数、进度节点,最终都要汇总到他这里进行集成验证。任何一点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在系统耦合时被无限放大,导致灾难性后果。
挑战接踵而至。
当前横亘在项目进展面前的,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跨音速气动弹性震颤。
在初步的理论计算和风洞模拟中,当导弹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弹体头部与翼面结合部位,会出现一种剧烈的、非预期的耦合振动。
这种震颤如同一个隐形的破坏者,轻则影响飞行精度,使弹头无法命中目标;重则可能导致结构疲劳,在空中解体!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负责气动外形设计的章工程师,指着黑板上的流线图谱和应力分布图,眉头拧成了疙瘩:
“根据现有模型,在0.8到1.2马赫这个区间,气流分离和激波干扰在头部产生周期性压力脉动,这个脉动频率恰好与弹体一阶弯曲模态耦合,形成了正反馈……
我们尝试微调了头部曲线和翼面后掠角,效果都不明显。”
负责结构强度的李工程师补充道:“震颤带来的交变应力极大,我们对局部结构进行了加强,但重量增加太多,影响射程指标。
而且……治标不治本,振动源不消除,加强结构也只是延缓问题爆发。”
几十位年轻的技术员低着头,脸上写满了沮丧。这个难题已经困扰团队一个多月了,各种方案都尝试过,仿佛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何雨柱坐在主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锐利地扫过黑板上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曲线。
他没有立刻发言,也没有指责任何人。他知道,这是攀登科技绝壁必然会遇到的峭壁,抱怨和焦虑解决不了问题。
“风洞试验的实时数据录像,调出来再放一遍。”何雨柱沉声吩咐。
昏暗的放映室里,高速摄像机记录的风洞试验影像被反复播放。
银幕上,导弹模型在高速气流中微微颤抖,当速度达到临界点时,那种令人心悸的高频振动清晰地显现出来。
何雨柱死死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
他注意到,在振动最剧烈的时刻,模型头部侧面某些区域的气流辉光图谱,出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螺旋状的不稳定纹路。
“停!”何雨柱突然喊道,“倒退五秒,慢放!聚焦头部侧后方这个区域。”
画面逐帧播放,那螺旋状的不稳定纹路更加清晰了。
“这不是简单的气流分离……”何雨柱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更像是……‘卡门涡流’的某种变异形态,与结构模态发生了共振!”
“卡门涡流”是流体力学中一个经典现象,当流体绕过钝体时,会在其后方产生交替脱落的漩涡。
通常这发生在较低速度下,会对桥梁、烟囱等结构造成周期性强迫振动。但在跨音速条件下,情况变得极其复杂。
何雨柱猛地站起身,快步走回会议室的黑板前,拿起粉笔。
“我们的思路可能被局限了。之前一直认为是头部激波与翼面干扰为主因。但现在看,问题可能出在头部本身‘非光滑’的微观气动外形上!”
他在黑板上飞快地画出示意图:“看这里,我们为了安装某些测量探头和强化结构,在头部这个位置留下了一些微小的凸起和接缝。
在亚音速时,这些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在跨音速,气流变得极其敏感,这些微小的不连续点,就可能成为产生周期性涡旋的‘扰动源’!
这些涡旋的脱落频率,恰好被加速到了能与弹体整体低频弯曲模态耦合的范围!”
他越说越快,思路如泉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微调大外形效果不佳,因为扰动源是这些局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