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未命名草稿(2 / 2)
也解释了为什么加强局部结构效果有限,因为振动能量是通过气动耦合传递的,源头不除,能量不断!”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何雨柱这大胆而新颖的假设吸引了。
章工程师若有所思:“主任,您的意思是……我们要做‘气动剃须刀’,把这些微观的‘毛刺’全部打磨掉?”
“不仅仅是打磨!”何雨柱目光炯炯,“我们要重新设计头部的局部构型,消除所有可能引发规则涡脱落的几何特征。同时,我们可以尝试引入‘被动抑制’机制!”
他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创新的结构:“比如,在这里,设计一系列微小的、经过精确计算的‘涡流发生器’或者‘扰流片’,不是去阻止涡旋产生,而是主动打乱它,让涡旋的脱落变得随机、无序,无法形成强大的周期性激励力!破坏其与结构模态的锁频关系!”
这个想法石破天惊!通常解决振动问题是“堵”或“避”,何雨柱却提出了“疏”和“导”,主动引入可控的混乱来化解共振。
“可是……主任,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具体参数怎么定?涡流发生器的形状、尺寸、分布规律?这需要极其精细的计算和大量的试验验证……”李工程师提出了现实的困难。
“计算!我们最不缺的就是算盘和头脑!”何雨柱斩钉截铁,“总体室立刻成立攻坚小组,我亲自牵头!
章工,你负责带人根据新思路,进行三维流场精细模拟计算,重点分析不同扰流方案下的涡系结构和频率谱!
李工,你负责进行结构模态更新和应力复核!我们需要在三天内,拿出至少三套可行的局部气动优化方案,并进行初步的稳定性评估!”
他的指令清晰明确,瞬间将团队从迷茫和沮丧中拉了出来,注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接下来的三天三夜,何雨柱几乎住在了办公室和计算室。
他与年轻的技术员们一起,熬夜核算数据,反复推演公式,在黑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推导过程。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困了就在办公桌上趴一会儿。
他不仅是战略的提出者,更是战术的执行者,亲自验证着每一个关键计算步骤。
终于,在第四天黎明,一套最优的“微观气动修形与主动扰流”综合方案被敲定。通过精确计算,在弹头特定位置添加了数排极其微小的、非对称分布的菱形扰流片,并平滑了所有非必要接缝。
新的模型被紧急加工出来,送入风洞。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守在风洞控制室和监测仪器前。何雨柱站在最前面,双手紧握,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虽然他对自己提出的理论有信心,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风速不断提升……0.7马赫……0.8马赫……0.9马赫!
接近临界点了!
监测振动加速度的仪表指针开始轻微摆动,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1.0马赫!指针摆动幅度竟然开始减小!
1.1马赫!1.2马赫!
指针稳定在了一个极低的可接受范围内!高速摄像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弹体飞行姿态平稳,那种致命的震颤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被成功打散的、无害的随机湍流!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控制室里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章工程师激动地老泪纵横,李工程师用力地拍着何雨柱的肩膀,年轻的技术员们更是兴奋地跳了起来!
何雨柱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了数日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疲惫如同潮水般涌上,但内心深处却被巨大的成就感和喜悦填满。
他看着欢呼的同事们,看着屏幕上平稳飞行的模型数据,脸上露出了抵达基地后第一个真正舒心的笑容。
这只是“铸剑”之路上的第一道雄关,后面必然还有更多、更艰难的挑战。
但此刻,攻克难题的胜利,极大地提振了整个团队的士气和信心。
何雨柱用他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证明了他作为总体室主任的价值,也为他在这片神秘的戈壁滩上,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尊重与信任。
他走出风洞实验室,戈壁的朝阳正喷薄而出,将天地染成一片金红。
何雨柱迎着朝阳,心中信念更加坚定: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和这群最可爱的“铸剑者”一起,将这把守护家园的“神锤”,亲手锻造出来!
而此刻,他或许还不知道,一封来自基地外围警戒部队的加密急电,正悄然送往他的办公室……
一个新的、意想不到的挑战,已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