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郑守旧首发难(1 / 2)
秋雨连绵,延安的黄土道路变得泥泞难行。边区大礼堂内却气氛热烈,正在举行边区医疗卫生工作会议。《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实施纲要》的试点推行方案即将进入表决阶段。
林闻溪站在讲台上,从容不迫地阐述着试点方案:“...因此在三省试点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第一年重点培训五百名基层中医,建立三十个中心药房...”
台下,郑守旧正襟危坐,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他身边聚集着几位同样留学归来的西医专家,不时交头接耳。
就在林闻溪演讲结束,主持人准备宣布进入表决程序时,郑守旧突然举手:“主席,我有不同意见!”
全场顿时安静下来。谁都知道这位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在边区医疗系统的分量。
“请讲。”主持人示意。
郑守旧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领带,步伐稳健地走上讲台。他没有看林闻溪,而是面向全场:
“同志们,我完全理解林闻溪同志为人民健康着想的热忱。但是——”他故意停顿,加重语气,“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投入到未经科学验证的传统疗法中,是对人民健康极大的不负责任!”
台下响起一阵骚动。林闻溪面色平静,似乎早有预料。
郑守旧继续发言,声音愈发激昂:“中医是什么?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这种玄学基础上的经验积累!没有解剖学,没有病理学,没有药理学!一味药方里十几味草药,谁知道哪味有效?谁知道有什么毒副作用?”
他举起手中的一包中药:“比如这包治疗感冒的药材,里面有什么有效成分?多少剂量是安全的?有什么禁忌?没有人知道!靠这样的药物治疗疾病,无异于拿人民的生命做赌注!”
几位老中医面色铁青,想要反驳却被身旁的人拉住。
郑守旧越说越激动:“而我们西医呢?每一种药都经过严格检验,有效成分明确,剂量精准,副作用可控。这才是科学!这才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他转身面向主席台:“因此我坚决反对将中医纳入正式医疗体系!我建议,有限的资源应该全部投入到西医体系的建设中,同时开展中医的科学研究,等证明有效后再考虑应用。”
这番话引起了不少留学归国人员的共鸣,台下响起一片掌声。
林闻溪缓缓站起身:“郑教授说完了吗?能否让我回应几句?”
主持人点头同意。
林闻溪走上讲台,没有立即反驳郑守旧,而是从包里取出几本厚厚的笔记:“这是流动医疗火车三个月来的诊疗记录。我想请教郑教授,在目前西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不用中医药,我们拿什么来治疗数以万计的百姓?”
郑守旧一时语塞。
林闻溪继续道:“郑教授说要科学研究,我完全赞同。但科学研究需要时间,而百姓的病痛不能等待。我们为什么不边应用边研究呢?”
他翻开记录本:“比如这个治疗痢疾的方子,我们已经统计了237个病例,有效率91.2%,平均康复时间3.2天。郑教授认为这样的数据不值得推广吗?”
郑守旧反驳道:“个案统计不能代替科学验证!没有对照组,没有双盲实验,这样的数据没有意义!”
“在理想条件下,您说得对。”林闻溪平静回应,“但在战时和战后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难道因为不够‘科学’,就眼睁睁看着百姓无药可用吗?”
会场内开始出现议论声,显然有人被林闻溪的话打动。
郑守旧见状,改变策略:“好,就算中医药有一定效果。但人才培养呢?中医靠师承传授,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多少年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中医?而我们西医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可以批量培养医护人员!”
这话确实点中了中医的一个软肋。台下支持中医的人们也面露难色。
林闻溪却微微一笑:“郑教授问得好。这正是纲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他转向全场,“我们计划建立中医培训班,编写标准化教材,将个人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同时选拔有文化的青年,既学西医基础,又学中医精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新型医疗人才。”
他取出刚刚起草的《中医培训大纲草案》:“这是初步的培训方案,请各位指正。”
草案在与会者手中传阅,不少人点头称许。
郑守旧眼看自己处于下风,使出了最后一招:“就算这些都可行,药材质量如何保证?中药靠野生采集和分散种植,质量参差不齐,如何保证疗效?”
这个问题确实棘手。会场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着林闻溪。
林闻溪沉思片刻,抬头道:“郑教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建议在纲要中增加药材种植和质量管理内容,建立几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统一标准,保证质量。”
他看向郑守旧,诚恳地说:“郑教授,您看这样是否可行?我们先在试点地区推行,同时建立研究团队,对常用中药进行科学验证。实践和科研并行,如何?”
这番以退为进的回应,让郑守旧一时不知如何反驳。他支吾片刻,最终说:“还需要详细方案...”
会议结束后,纲要试点方案勉强获得通过,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必须成立专门的专家组监督实施,郑守旧任组长。
散会后,顾静昭忧心忡忡地对林闻溪说:“让郑守旧当监督组长,这不是让他有机会刁难我们吗?”
林闻溪却笑道:“不然。这样反而好,把他拉进来,让他亲眼看看实际情况,比在外面指手画脚强得多。”
果不其然,第二天郑守旧就带着他的专家组来到医疗火车基地,开始“监督”工作。
“这节车厢消毒不达标!” “这些药材没有质量检测报告!” “这些人员的资质证明不全!”
郑守旧几乎在每个环节都能挑出毛病。医疗队的成员们苦不堪言,纷纷向林闻溪抱怨。
林闻溪却淡定自若:“郑教授说得对,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我们按照他的要求改进就是了。”
于是,医疗火车推迟出发,开始按照郑守旧的标准进行整改:建立更严格的消毒流程,送药材样本去检验,整理所有人员的资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