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针途 > 第6章 郑守旧首发难

第6章 郑守旧首发难(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一周后,当郑守旧再次来检查时,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问题都已解决。

“郑教授,您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林闻溪真诚地问。

郑守旧推推眼镜,勉强道:“暂时...没有了。”

“那正好,”林闻溪笑道,“我们明天就要出发去第一个试点县,郑教授作为监督组长,要不要随行指导?”

郑守旧愣住了。他原本打算在办公室里“远程监督”,没想到林闻溪会邀请他随行。

“这...我还有很多其他工作...”他试图推脱。

“试点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郑教授亲自指导,一定能避免很多问题。”林闻溪坚持道。

在场的几位领导也觉得有理:“守旧同志,你就辛苦一趟吧。”

郑守旧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第二天,医疗火车缓缓驶出延安站。郑守旧坐在整洁的车厢里,面色凝重。他打定主意,要在这次行程中找出中西医结合体系的所有问题,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林闻溪却似乎完全不担心,一路上向郑守旧详细介绍每节车厢的功能和设计理念。

“这是诊疗室,设计了两个区域,中医诊脉区和西医检查区,但共用病历记录...” “这是药房,西药和中药分开存放,但联合发药...” “这是培训车厢,晚上可以给当地医护人员上课...”

郑守旧一边听一边记录,不时提出质疑:“中西医诊断标准不同,如何统一病历?”“药材储存条件不同,如何保证质量?”“培训内容如何兼顾中西医?”

林闻溪一一解答,解答不了的就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正在研究解决。”

火车行驶一天后,到达第一个试点县——位于陕北的安塞县。让人意外的是,站台上竟然聚集了不少欢迎的群众,其中还有几位当地的老中医。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上前,紧紧握住林闻溪的手:“林大夫,可把你们盼来了!听说你们要教中西医结合的法子?”

郑守旧惊讶地发现,这些人对林闻溪和医疗火车十分熟悉和欢迎。

后来他才知道,两个月前医疗火车曾经来过这里,救治过不少病人。那个白发老者的孙子就是被医疗队从重病中救回的。

“郑教授是吗?”老者转向郑守旧,“您也是大专家吧?一定要帮我们把好关啊!老百姓就指望有个好医疗了!”

郑守旧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只能机械地点头。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郑守旧跟随医疗队走访各个村镇,亲眼看到了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一个卫生所只有几片阿司匹林;产妇因无法及时处理难产而死亡;孩子因普通腹泻脱水而死...

他也看到了医疗火车带来的改变:中西医联合诊疗效率明显提高;当地草药经过科学配伍后疗效增强;培训的基层医护人员如饥似渴地学习...

一天傍晚,郑守旧独自在驻地外散步,遇到一个正在煎药的老农。

“老先生,煎药呢?”郑守旧难得地主动搭话。

老农抬头笑道:“是啊,医疗队教的方子,治老伴的风湿痛。以前只知道用这味药,不知道还要配那味药,效果差多了。”

“您相信这些草药有用?”郑守旧问。

老农笑了:“信不信?治得好病就是信!西药好,可是买不着啊!这些草药满山都是,不要钱,还能治病,为啥不用?”

简单直白的话语,让郑守旧陷入沉思。

那天晚上,郑守旧破天荒地没有挑医疗队的毛病,而是早早回了宿舍。

第二天,医疗队遇到一个疑难病例:一个孩子高烧不退,西药退烧效果不佳,中医诊断后认为是“表寒里热”,需要发汗和解表同时进行。

郑守旧一反常态地没有质疑,而是认真观察中医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案。

让孩子服用中药后,奇迹发生了:两个小时后,孩子开始出汗;四小时后,体温明显下降;第二天,基本康复。

郑守旧看着康复的孩子,沉默良久,突然对林闻溪说:“能教我号脉吗?”

林闻溪愣了一下,随即微笑:“当然可以。”

从此,医疗火车上多了一个特殊的学生——郑守旧开始虚心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方法。

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但种子已经播下。在接下来的旅程中,郑守旧依然会提出问题,但不再是质疑和否定,而是真诚地寻求理解和改进。

一次晚饭后,郑守旧对林闻溪说:“我开始明白你的苦心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你选择了一条务实之路。”

林闻溪摇头:“不,我选择的是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之路。中医不是完美无缺,需要改进和发展;西医也不是万能,需要适应中国实际。最重要的是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

郑守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火车继续前行,驶过黄土高坡,驶过蜿蜒河流。车厢内,一场关于中西医的对话仍在继续,但不再是争论,而是探索。

窗外,一片新开垦的药材基地里,绿苗破土而出,在阳光下焕发生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