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众皇子御前巧辩(2 / 2)
八阿哥胤禩被胤禄话锋忽地一扯,怔在当场,脸色憋的通红,欲张嘴还说,可眼见的吃了瘪,康熙在旁边业已是冷眼盯着,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更是尴尬至极。
然胤禄的话,说的也是机巧,将十三阿哥的“消毒”行为坦然说出,既是为胤祥洗刷了嫌疑,也是表明了胤禄他自己的态度,同时隐晦地回应了八阿哥的挑拨。
大意就是我胤禄懂得规矩,而且也已撇清。
康熙在旁听闻争辩,并未制止,仍低头看着案头信札。
一直沉默的雍亲王胤禛倒是突然开口,打破八阿哥的尴尬境地:
“是非曲直,自有皇阿玛圣裁。李煦亏空是实,结交内廷亦是实。其罪在其身,攀扯他人,无非是想搅浑水,以求脱身罢了。”
雍亲王这话,看似公允,都藏着自己的心思,实则将焦点重新拉回李煦本身,隐隐有将水搅浑之人定性为“攀扯”的意思。不动声色之中维护了朝廷法度,也符合他一贯“冷面王”的形象,大抵也有替胤禄解围的意思。
康熙待四阿哥的话语说完,冷眼扫视了几个儿子,将几人的神态、言语尽收眼底。
太子爷是太急于甩锅,八阿哥的煽风点火、挑拨离间,四阿哥冷静撇清,而老十六······应对得体,不卑不亢,甚至提前做出了切割。
“兄友弟恭这四个字,倒是让你们几个表现得淋漓尽致!”
康熙坐直身子欲下地,身旁的侍奉太监忙伸手搀扶。
饰有草龙花纹的方头朝靴由太监小心翼翼的给康熙穿上,康熙看着跪伏于地的胤禄,在乾清宫内急躁的踱步,显是已动了怒气。
康熙一拍桌子,震的案上的书札飞起:“你们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为了一个李煦,一个个甩锅构陷,挑拨离间,首鼠两端!”
康熙的话本是对着所有人说的,但眼光却是有意无意地盯在太子和八阿哥身上。
除了胤禄跪伏在地,站立的四人眼见康熙发怒,一个个一提袍襟“扑通”一声跪下,只是叩头谢罪,满屋的太监宫女,俱都是吓得面如土色颤栗不语。
康熙踱了几步,注目看了看西壁上自己手书的“耐烦”二字,慢慢地,脸上回过颜色,回头看着跪伏在地几人道:
“李煦之罪,朕自有公断。尔等身为皇子,当以社稷为重,修身自持,谨言慎行,莫要行差踏错,徒惹是非!”
“胤礽、胤禛、胤禩、隆科多,你们跪安吧,朕业已乏了,关于李煦之事,稍后再议!”
被点名的几人,齐声回了礼数,纷纷站起退出乾清宫。
康熙见几人已去,提声道:
“胤禄。”
“儿臣在。”
“你额娘近来身子可好?”康熙话锋一转,竟问起了家常。
胤禄恭敬回道:“回皇阿玛,额娘一切安好,只是挂念皇阿玛辛劳,时常亲手调制些安神的汤饮。”
康熙坐回炕上,由身边太监搀扶着斜靠于金丝靠枕之上,语气和缓许多:
“告诉你额娘,朕知道了,让她好生将养。你也去吧,好生读书,莫要辜负朕望。”
“儿臣谨遵皇阿玛教诲。”
胤禄心中已是稍稍一松,康熙最后提及王嫔,既是安抚,也是一种警告:安分守己,便可保平安。
退出乾清宫,寒风扑面。
胤禄知晓,这江南的李煦案就是一根导火索,必将引爆更多隐秘。
回到乾东五所,胤禄还未坐定,王喜便寻着踪迹匆匆而来,这次脸上倒是带着奇异的神色:
“主子,永和宫送来消息,说王嫔娘娘请您过去一趟,尝尝新做的桂花糖藕······另外,娘娘让带句话,说曹家······曹寅曹大人,递了请安折子进宫,言词之间,似有为李煦求情,并自陈亏空之意······”
胤禄去永和宫倒是无有担心,可此刻曹寅进宫,要给李煦求情,康熙本已震怒,怕是要火上浇油,扰得整个紫禁城不得安宁。
“给王嫔娘娘回话,今儿脱不得身,明儿一早儿臣去请安。”
胤禄说着,身子却未动分寸,仍低头思索着曹寅来的用意,以及想着应对之策。